很多人听语文课,总有一种困惑,同一篇课文不同语文老师处理,方法绝对不同。于是便引发一个疑问,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呢?我以为有效甚而高效的课堂应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和发展基础,选择了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一、教学目标清晰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以《船长》为例,看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比。

案例1: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哈尔威船长语言、行动的句子,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案例2:

1.根据关键词语说说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语言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给课文补写一个故事情节,通过对话对补充的人物进行描写,反映他的特点。

思考:乍看,案例1紧扣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既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又抓住了文本表达的特点,但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以上目标依然庞杂模糊。案例1关注的是文本内容,强化的是人文性,案例2关注的是语文知识、方法和能力,强化的是工具性;可测性不一样,案例1笼统繁杂,不易于考量,案例2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用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考量性。

二、教学起点明晰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为例

案例1:

案例2:

思考: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大意——抓字眼,入诗境——诵诗文,悟诗情这样的步骤,对于五年级孩子而言,有点意兴阑珊。缺乏积极思考、表达的欲望。而案例2中基于学生对于诗歌朗读背诵的熟悉性,设置“诗中寻画” 的环节,整体性带动了课文的理解品读,在学生品味诗句中承载的画面时,不自觉地已走进文本,使学生能较长时间深层次地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文的理解也层层深入,渐入佳境。

三、正确选择内容是“课堂高效”的核心

以《詹天佑》教学为例

案例1:

案例2

思考:案例1的问题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缺乏思维含金量,学生不需要过多思索,只需照本宣科即可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看似一问一答,热闹非凡,但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训练,课堂是低效的。案例2中“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这个问题切入了课文的核心,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点。孩子在这样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找寻文本蕴藏的内容,并迁移其他文段的学习,习得阅读、习作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会更加高效。

总而言之,只有关注学生真正所需,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辅之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才会踏上高效课堂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