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学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但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仍是衡量一个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面对新课改下激烈的高中办学竞争形式,学校必须抓住课程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挑战,深入思考研究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略。一、坚定办学理念和目标,让学校始终在时代的轨道上驰骋

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目标才能指引学校健康、快速和可持续性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行政法规为准绳,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执校、依法管理、以德立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学校、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气魄、创新的行动,在已有的教育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要在管理上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并分析和清扫学校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抓住某些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争取有所突破,创出学校的特色。

二、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领班子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关键,是落实办学理念和目标的有力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人格魅力、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打造一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学校领导班子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组织形式、地点环境要求多样化,教育要力争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学习边际效应”的递增区,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重视常规管理的过程和细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德育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教学管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德育为首,质量第一”,两者都不可忽视。加强常规管理在过程上要体现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常”字,重视一个“活”字,执行一个“刚”字。“细”是指管理必须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人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全方位、不留空白,分步进行,贯穿始终。“常”是指规范教育经常化,常规管理人人抓、时时抓、反复抓,坚持道理讲透,工作做细,形式多样,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活”是指把静态的制度进行动态管理,防止规章僵化,卡的过死,让制度束缚住手脚,禁锢住头脑,阻碍管理。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刚”是指对违反常规管理制度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如对违反教学常规要求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以公平的制度严格处理。

四、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突显管理的引导性

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两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制度管理是“刚性”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情感管理是“柔性”的,情感之下冰雪融化。学校一方面要在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以及考试奖罚、评优晋级、请假等诸多领域形成适合校情的科学的制度并将之装订成册,同时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学习,以便遵照执行外,还应在制度管理人的原则下,恰当地适时地进行情感管理。给广大师生以丰厚的“情感“投入,以唤醒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

五、进一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实施

1.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四制一考评”。引进竞争机制,从制度上打破“终身制”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真正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2.切实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利益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是学校最辛苦、负担最重的群体,在学校有限的财力下,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适当加大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教师的津贴和绩效工资,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落实,实现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