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是广大师生长期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逐渐走向一种认识误区,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就导致了预习成为一种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摆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尝试“二次预习”,即在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平台,通过合作的方式,对自己小组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再次深入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共识。二次预习的过程也就是小组合作的过程。

1.小组合作要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

在小组合作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教学是否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掌握程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实际。同时也要结合复杂的外在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自身周边鲜活的事例和与其成长密切关联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然而,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传授的是间接经验,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以生动而具体的形态出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空洞乏味,甚至会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教师在设计参与环节时应注重将书本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

在讲授《跨越代沟》一课时,我注意到本课处于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与父母平等沟通》第一框。在某种程度上,本课是对前一单元学习进行的提炼,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与父母的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让我们正视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由于年龄、生活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差异,父母与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相互之间甚至存在着“代沟”。有矛盾就要化解,有“代沟”就要跨越。因此,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意义重大,这是承上。对于《与父母平等沟通》这一课来说,本框的学习起到“点题的作用”,这是启下。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处于青春期早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上已经逐渐独立,有主见、性格活泼好动、不愿意被管教。但是,在父母的眼中,他们的这些变化是“不听话、叛逆”。这些仅仅从一个方面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是不够的,因此本课尝试以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从多角度挖掘代沟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代沟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参与,最终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服务,首先通过播放一个动漫《FAMILY》,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寻找与父母交流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课题。接着通过“调查表交流、小品表演、分享感受爱、拓展延伸”等环节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代沟产生的原因以及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技巧。

2.小组合作应重视发挥学科内容的思想性。

在某种程度上,思想品德课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信念,让学生通过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在每一点上几乎又是“重合”的,既具科学性又具思想性,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为此,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应该深刻意识到在充分阐发学科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又要善于将学科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学生的参与活动,这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学生的小组参与活动包含着“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外化的知识通过外部灌输,经过学生的内化变成自身的情感认同,同时又要疏导学生将情感外化为个体的行为,指导自身的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起于外,而成于内,用于实践”。在小组活动中,一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在头脑中自发形成,只能依靠外部的灌输。另一方面,外部疏导的成功和学生思想的转化,依赖于思想品德课教师正确的疏导。可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堂参与的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预”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相信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课上的以小组合作为平台的“二次预习”,将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