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追求全面,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说”也被称为“对话”,而积极有效的“对话”是阅读文本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合理安排,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对话”的机会。一、结合亲身体验,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有重要的审美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走进作品,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作品。比如阅读《绿》,作者分别用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等各具特色的绿意来呈现春意浓浓的景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浓浓的绿意,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公园、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把由此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带到课堂上来与作品“对话”,与文本中的描写相比较,以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再比如课文中提及的“女儿绿”一说,学生如果能结合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也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对于梅雨潭的“绿”的特殊情感了。语文即是生活,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课堂“对话”更离不开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抓住一些可以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契机,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加强合作交流,与同学对话

学生体验的探究还可以落实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依然是当今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许多课堂实例中,我们看到的合作交流是形式化、过程式的。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的文章教师也要巧妙地创设学生的对话情境,营造出适合学生“对话”的自由、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从而熏陶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地思维、积极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的目的,为学生开展更深层的体验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高效地开展。例如这个教学片断:

师:爱,人们通常不直接表达,朱自清也一样,同学们是否能发现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浓浓的爱意的呢?(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

生1: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从想“抱住”这个动作来看,朱自清是非常喜爱这绿色的。师:我也有同感。

生2:还有第三节开始作者说“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离合的神光了。”结尾说“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都表现出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

师:作者看到梅雨潭,便想“追”、想“抱”、想“拍”、想“抚摩”、想“吻”,他用了一系列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无法抑制的喜爱。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生3:作者有这么一段话:“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作者觉得其他地方的绿不是太淡就是太浓,不是太明就是太暗,反正他只喜欢梅雨潭的绿。

师:很好,作者虽未直接描写梅雨潭,我们却从他将梅雨潭与这几个地方的比较中发现,作者只钟情于这里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的绿。

生4:作者还用了一段比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把梅雨潭的绿比喻成许多美好的事物,我想他一定是非常喜爱这里的。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可你却把这段话读得平淡无奇,太可惜了,能再试试读出语句的爱意吗?(学生注意了情感,读出了韵味。)

生4:其实也有直接表达,比如第三节中“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就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喜爱梅雨潭的绿,舍不得梅雨潭的绿。

师:老师很欣赏你的细致,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很好。全文没有一个“爱”字,同学们却发现那么多借景抒情的句子,难怪有句话说散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人们怎样表达爱,朱自清怎样表达爱,这样的问题人人有话可说,且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是最适合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真正的还原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积极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获得了对于文本情感的充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