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份“学校排名”,排名的指标很简单:1.清华北大两校当年录取人数和近五年累计录取人数;2.当年的高考的“一本录取率”。其他呢?没有其他。一把尺子量遍学校和教师。

据说这是媒体和家长“QQ群”共同整理的,但估计有学校提供的宣传。按这个所谓的“排名”,很多兢兢业业的同行,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的学校永远像是不存在。按这种“评价文化”,不仅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公正评价,很多学生的学习也像是没有价值。社会教育评价观念被扭曲了。当今学校和家长之间很多矛盾,就源于这种教育观的冲突。有次闲聊,老师们有个惊奇的发现,说出来有点伤人:那些热衷于给学校和老师排名次的官员和校长,很多起始学历并不高,当年连本科都没考取。如自身文化高,善于学习,可能不会那样短视、思维简单。

某年评特级教师,评议时有参考意见说,高考中考升学率也重要,否则难以令人信服。我们认为这一条并不公平。在一些学校,起始年级已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无法平行测量;即使平行班均分高低几分,也不宜作为权重,否则会导致教师之间斤斤计较,甚至影响学生学习观。然而,这恰恰是造就教师之间“竞争”的契机,有些学校打升学牌,就试图营造这种“争抢拼杀”的氛围。

我曾与一些校长或教育局长讨论:为了这个升学率排名,你们是否认识到所做的一切可能不正确?有人直言“不得已”“没办法”,也有人振振有词,转述一番“让人民满意”的民粹言论。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谐的人”,经历了“排名”后的学生,他们会幸福吗?

有学生在考取名校后给老师写信诉说困惑和失望,他认为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只不过进了新的争夺虚荣的圈子;他在中小学学习的12年,家庭期待他回回名列前茅,学校以他为荣,反复拿他当炫耀的筹码,他过于关注名次而没能学会与人相处,关注竞争而失却友情……

这是“名列前茅”的困惑,“名落孙山”则有另一种困惑,“名不见经传”的也有一些困惑,总之,只要竞争,就有困惑。

目睹中国教育现状,我作过一个假设,我估计,一些普通中学,虽然高考升学率比不上所谓名校,但他们毕业生在未来的犯罪率可能不会高。我的假设引起一些同行的关注,也有老师找到一些依据。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不是训练“狼人”。学生成了名人,会有好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来认领争夺,说是自己学校“培养”的;然而我们应当想到,每个被社会唾弃的贪官污吏及其他坏人,也都是有“母校”的,为什么就没有人来认领呢?有个学生在大学犯罪,被判处十几年徒刑,他的高中母校竟然无人知晓,相关教师讳莫如深。据说该生在高中“品学兼优”,上大学本硕连读,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当选区人民代表,谁也没想到他会去抢劫杀人(未遂)。我震惊之余也颇有疑惑,最终听到他的初中老师说起,该生曾质问学校:“我们是年级‘快班’,为什么派个一般老师教我们?”——在他还是个少年时,潜意识中,人已经分了“等级”。

学生能否考上名校,能否成名人,能否成“大师”,未必是教师的责任,我也没兴趣;但如果我的学生缺乏公民意识,汲汲于名利,没有责任与担当,只有文凭而没有文明,作为教师,我会有耻辱感。我从不愿把学生取得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功劳,哪怕是学生本人那样说,我也只会当礼节性的赞辞。一个人的成长,可能会有无数的教育因素;同样,一个人的堕落,也会有落后的教育文化影响,自然也包括那样的“排名”。

究竟该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谁是裁判?谁有资格做裁判?谁来评价裁判?疯狂的应试教育嘲讽着教师的社会理想,潜移默化中扭曲了人的梦,培育形形色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粗鄙的利己义者”,而无视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一直记得一位校长的话,他说:按现行考试模式,我们学校的生源状态,决定了毕业生不太容易录取到名校;但是,我们的学生有文明习惯,重视友情,他们能成为诚实本分的劳动者。

教育的发展,要期待社会客观公正的评价文化,而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自身不能丧失教育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