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重要理念指导我们语文组积极探索,通过举办“赛教”活动,使广大教师真正理解我们究竟要给学生“还什么”的问题。

1.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宝贵。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重在讲规律,教方法,养习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变“讲堂”为“学堂”。教师如果不放手,学生的参与就非常有限,他能真正学到的知识也难以保证。所以,我们要大胆地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每一位教师都能少讲、精讲。“赛教”活动中,我从时间上做了统计,大家所讲的时间最多的是18分钟,最少的是13分钟,一般是开头的导入、课堂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点评和引导以及课堂小结;其他文本展示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框架。

2. 把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阵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主推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 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例如我在教《未选择的路》时,教师只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思维的空间和角度,让学生针对重点字词进行发散思维和想象,认真理解和体会。结果发现学生的思维特别的活跃和敏锐,个个争先恐后,对文本的理解比教师预想的还要深刻、全面、准确。由于这些理解都来自学生的亲自体验,所以记忆也就特别的牢固和清晰。本次“赛教”活动,初二备课组按照学习要求,采用了宜川中学提前编写导学案的方法,提供相应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思路,学生分组分工按其自主合作完成。我们呈现的课堂是学生的一个展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展示交流,探究思考;初一备课组着重习惯培养,特别是在导学案上要注明旁批式学习法、设计问题具体明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做得特别好。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积极活跃;初三是毕业班,复课指导、作文系列指导,每位教师目标明确,指导落实,学生实战演练效果非常好。

3.把学生学习的话语权、评判权还给学生。一直以来,只有教师来评判学生,这其实剥夺了学生智慧的话语权。让他们自己进行评判,不仅有助于课堂氛围的形成,而且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人地位,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把教师讲的当做至理名言,而没有学生自己的参与,也就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独到的领悟。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文学的东西,没有学生自己的领悟,哪有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语文课堂要把学习的智慧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去评价。这样学生才有个性化的解读,才能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提升感悟能力。本次“赛教”活动中,学生见仁见智,丰富文本,对文本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得到了充分体现,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自信度,课堂也由此因自主而精彩活跃了起来。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教室成为师生心灵平等对话的殿堂;校园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乐园;教育成为生命情怀关注与倾诉的过程,成为知识建构与生成的过程,成为师生彼此整合升华的过程;没有遏抑,没有权威,没有功利,有的是鲜活的课程与思想、创造的冲动与执著、自由而多元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