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完善和提高学生素质起到的重要作用。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田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乡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美术课堂中嵌入乡土文化对于丰富课堂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乡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近年来,乡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加强美术课程中对乡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一、引入乡土素材,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素材,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都蕴含着美,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将学生搜集到的年画、雕画等乡土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这些图画后的感受,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在了解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美术源于生活,拓宽了学生审美的思路。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可以运用视频资料及照片,给学生介绍广袤的黄土高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同时播放陕西民歌,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感受美术的魅力,鼓励学生创作家乡的美景。根据教材内容加入绘画、写生、雕刻、泥塑、设计等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废弃布角、袜子等进行服装设计比赛,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乡土美术教育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实现乡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尤其是结合当下的多元文化环境的时代背景,娱乐性及刺激性的流行文化及大众文化泛滥,学生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淡漠,这就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误导,不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如,炕围画是我国北方比较流行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府谷的炕围子画可以说是黄土高坡土窑洞里的民间艺术,它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贴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由画匠绘制的装饰彩绘,府谷人将其称为“腰墙子”。教师要善于发现,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嵌入本土文化资源,使学生通过对炕围画的了解,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欣赏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积极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场面都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启发,构成学生写生的素材。初中生的想象力很强,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背起画夹走出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探索生活中的美术,使学生在取材的过程中,激发对家乡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学生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制作树叶粘贴画、花草粘贴画、泥人捏制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素材,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探究乡土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