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入就是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行为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巧妙而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新旧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可以说,一堂课的导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可以归为四个类型,即以知识导入,以思维导入,以情景导入,以兴趣导入。

一、以知识导入,训练技能,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知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展、延伸、变化和拓展而来的,所以学习新知识,首先要“温故”。以旧引新导入就是在新课起始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以此引出新知识。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新课导入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有利于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温故”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所以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联想、分析,通过变换场景或条件发现新问题,引出新知识。同时,所复习的知识与新课内容要有密切联系,导入新课前,教师要摸清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新课题。

二、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到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三、以思维导入,开启智慧

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当新知识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例相似时,可以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新旧知识(或方法)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和相异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由相异点切入新知识。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在教学分式时, 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类比也是很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教师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