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递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然而当前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有人戏说: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

一、语文教学中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新的《高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和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在教学中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催化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都喜欢去翻书、喜欢去读书(课外书),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中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兼容品质、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对培养中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更具有启迪、警示、约束、净化意义。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据《中国科技史》的作者、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灿烂成果,对于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进而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尊、自律、自重、自爱的人格品质,无疑会起着标本兼治的作用。

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以《论语》为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源头,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文化素养总是综合表现为一定的人格气质,它对于学生是一种熏陶和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要学习历史,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需要对国情、世情的发展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再学习,特别要注意研究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中外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改造与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同时,当前教育面临新老交替,一大批青年教师补充到教育队伍中来,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只有自身的文化辨析、选择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担负起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提高语文成绩都有帮助,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很有帮助。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教育中依然绽放精神之花、展现民族之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