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了摄影与绘画的交织融合、相互影响、促进与发展,涵盖创作理念、构图、表现内容等方方面面。同时,它们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摄影与绘画 影响 促进 发展

摄影与绘画从摄影的发展初期就开始交织、融合,并且相互影响、促进、发展。摄影初期,摄影深受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涵盖摄影创作理念、摄影的构图、摄影的表现内容、摄影的光影效果等方方面面。同时,摄影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绘画的变革,推动了绘画风格的转变与发展,它们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绘画对摄影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绘画促成了摄影术的发明。摄影初期,绘画把摄影看作为自己的附庸品,摄影在表现方式上刻意模仿绘画,期望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摄影术诞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摄影依附于绘画,是绘画的从属品,是画家们用于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这是因为早期摄影曝光时间较长,因此在表现力上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表现人像或动态的事物时要保持一段时间的静止,有时还需要依靠摆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拍摄的照片显得刻板而呆滞。即使在湿版法的19世纪50年代,这种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摄影为此屡屡遭到绘画界的鄙视,被绘画界讥讽为无生气的机械复制。摄影者相比较绘画者来说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感。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摄影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模仿绘画,这也促使产生了摄影发展史中的第一个流派——“绘画派”。绘画派的产生首先是那些有绘画修养的摄影者,他们用摄影的方法制作出有绘画效果的照片。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画意摄影师及画意摄影作品。画意摄影著名的代表人物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在1857年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绘画风格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条路》,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的成熟。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在构图、人物姿态和场景的安排上都刻意模仿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努力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图1、图2)。

画意摄影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亨利·罗宾逊也是一位由画家转行的摄影家。1858年,他用5张底片放置组合,完成了艺术照片《弥留之际》。作品表现了一位临逝的少女形象,画面采用绘画中常见的稳定三角形构图,穿白色衣服的少女在深色的环境和父母深色衣服的陪衬下,很容易抓住观者的目光。这种利用光影的表现形式是早期西方绘画最常使用的突出主体的方式。画面中平静的少女和身姿凝重的家人很像小说中的人物,给人以强烈的故事感,这种表现也如绘画的构思方式(图3)。

此外,中国的郎静山开创的“集锦摄影”将画意摄影推向了又一个高峰,被评价为“是将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集锦摄影法就是使用多底片合成和剪贴照片再创作的方法。他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将不同时空的雾山、村舍、亭台、渔舟、苍石、丛树等景物,有序地组合在同一张照片上,画面安排得疏密有致,好似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集锦摄影的这种通过暗房合成表现中国画意境的手法,是一种典型的画意摄影。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可以说是画意摄影的最后光辉(图4)。

绘画对摄影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在绘画中的流派在摄影中也有对应的发展,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例如“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绘画流派。“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 ,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由此可见,在摄影产生初期,绘画对摄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也还会持续影响下去。

摄影对绘画的影响

摄影对于绘画,一方面,摄影成为了绘画创作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方便了画家们的绘画创作。另一方面,摄影让写实画家们产生了危机感,对绘画风格的转变起到了巨大影响。

首先,摄影产生初期,很多画家就看中了摄影瞬间记录的这种特性,并且运用摄影的这种特性收集素材,运用于其绘画创作中。代表着传统和保守的古典派绘画大师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就曾以崇尚和羡慕的心态说:“摄影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也不可能办到。”摄影快捷、准确的纪实特点使许多画家把摄影作为他们绘画前的参照样片,摄影成为了绘画的一种辅助工具。

其次,摄影的出现使许多画家产生了危机感。由于不少画家因受样片影响,绘画上一味地注重细节和描摹准确,使得他们的作品看起来犹如照片而缺少了绘画本身的生动韵味。在这种状况下,面对摄影,一些艺术家们的作品开始向抽象化方向演变,不论从画面效果还是技巧方面,都开始尝试新的突破,绘画逐渐趋向注重表现内容的象征性和绘画色彩的表现性。也就是说,摄影对绘画的最重要的影响应当是摄影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也促成了绘画在19世纪中期后发生的重大革命——印象派绘画的形成。印象派绘画是画家们把个人感受与现实的自然景物加以结合。在创作时,印象派绘画有意避开摄影的纪实性并特意将两者有意拉开更大的距离。到了后印象派时期,这种主观性得到了强化。英国人E.H.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发展史》中认为:如果没有摄影,就不会有印象派绘画,而现代绘画史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

因此,摄影对画家和艺术家来说,一方面使得他们收集绘画素材变得更加方便,另外也为他们的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及表现形式开拓了新思路。

摄影与绘画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摄影诞生的早期就有很多人认为摄影应当是一种独立于绘画之外的艺术形式,提出摄影应当摆脱绘画的影响,发挥自身的特性。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纯粹派摄影就是这样做的。这一流派的摄影家认为:一个摄影师在进行创作时,只有从自己的头脑中坚决清除掉绘画的影响,才有可能拍摄出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他们反对模仿绘画,主张远离绘画,发挥自身的特质,试图淡化摄影中的绘画感,突出摄影的真实性,强调摄影真实揭示社会问题的一面。纯粹派的这种摄影理念对后世的摄影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更进而推动了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发展。也促使了人们对摄影的纪实性及对事物瞬间的凝固性等摄影独特特性的思考和研究利用。一些摄影家利用摄影的这些特性,通过镜头,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实例很多,如摄影家路易斯·海因通过《童工》系列图片促成了美国禁止童工法案的形成,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水俣》系列图片让全社会关注到工业污染对环境和人的伤害,摄影家罗伯特·卡帕的战争系列摄影让我们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自身文明的伤害等。所以说,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的独有特性和所起到的社会价值或意义是绘画永远不能替代的。

摄影与绘画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摄影与绘画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形式。摄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绘画的创作意识和理念,绘画收集素材也越来越离不开摄影的帮助。摄影与绘画艺术互为存在、相互融合。艺术家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使摄影与绘画相互交流,互为补充。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谈到:“我们决不能忘记绘画艺术在过去是为一些实用目的服务的,他被用来纪录下名人的真容或者乡间宅第的景色。画家就是那么一种人,他能战胜事物存在的暂时性,为子孙后代留下任何物体的面貌。”从社会现实来说,摄影大部分取代了绘画在为人留下样貌特征的功能。无论摄影与绘画在手段上有多大的差别,它们反映的对象,创作的成品,并无根本区别。摄影与绘画都是以视觉形象诉诸观众,都是在平面上再现形象,并且都反映了形象的瞬间静止状态。因而摄影与绘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交融,不仅创造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也展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数码摄影时代,数码照片结合电脑处理与电脑绘画,让我们看到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的又一个新的交叉点。

综上所述,在摄影与绘画的发展关系中,绘画的美学观念一直影响着摄影的发展。反过来,摄影的发明,也促进了绘画艺术的革新和发展。摄影与绘画是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彼此又相互融合与交叠,特别是在数码时代,这种交融越来越明显,而这也都促进了摄影与绘画各自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吴炜.摄影发展图史[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2]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蓝江平.摄影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立宏,林简娇.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

[5]林风生.摄影与绘画[J].中国科学报,2012,02-03:1-82.

[6]孙琳琳.谁比谁更艺术——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J].现代声像档案,2012,03:2332.

[7]禇红红,李振慧.媒介互动——论摄影和绘画的相互影响[J].教育学文摘,2012,01(47):11-5773.

[8]王利剑.摄影特性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1(22-6):1673-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