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体在人类认知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将汉语成语中的身体隐喻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作为源域、身体作为靶域、身体同为源域和靶域、身体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投射。

【关键词】概念隐喻 人体隐喻 汉语成语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立项号:2014QNRS062)。

隐喻研究有着悠远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利用一种物体表达另一物体”的修辞手法(孙毅2009)。传统的语言学家和早期的语言学理论都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性语言(蔡宇学2009)。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首次提出了关于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给隐喻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层面的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成熟、研究对象的细化,人体隐喻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学者作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人体隐喻的具体体现(卢卫中2003;朱芙蓉2004;王彩丽2002);有的研究侧重于对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语言中某一特定隐喻现象的异同(陈家旭2005);也有大量研究旨在分析一个器官的具体隐喻机制和文化内涵(王文斌2001;钱建成2011;项成东2010)。在众多的关于身体隐喻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将汉语中的熟语,惯用语与认知研究结合,从转喻和隐喻的认知功能入手进行分析(张辉 2003;梁茂成2004)。然而将汉语成语和隐喻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是对人体隐喻研究的有效补充。

语料分布

本文的全部语料来源于《汉语成语大词典》。该词典较其同类词典更加全面,包含了17000余条成语,保证了语料的代表性、真实性和解释力。在语料搜集之前,通过查阅新华字典,确立了可以被称为身体部位的65个词(如下图所示),接着作者计算了各个身体部位在该词典中出现的频次和比例。详见下表1

表1 身体部位词语的出现频率及其占含有身体部位字词成语总数的比例

汉语成语中身体隐喻的类型

1.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

人类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将自己对身体的认识映射到非人体域的客观世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这类投射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人体名称最早被用来指称具体物体或东西的相近部位,其中既有无生命的物体,又有有生命的东西,即动植物。人体名称被用来指称无生命的具体物体的成语如“归心似箭”、“街头巷口”、“舌枪唇剑”等;人体名称被用来指称有生命的东西(动植物)的成语如“贼眉鼠眼”、“龙肝凤胆”、“虎头蛇尾”等。

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由于认知世界和思维表达的需要,人类不仅将人体术语投射于具体事物的描述,而且将其投射于抽象的概念表达,这类成语有 “群龙无首”、“百尺竿头”、“肺腑之言”等。

2.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投射

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有助于人类新概念的形成与表达;反过来,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投射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相关事物和概念的认识与表达(卢卫中2003)。主要包括:空间域投射于人体域(“漠不关心”、“目中无人”、“眉来眼去”等);颜色域投射于人体域(“面红耳赤”、“青脸红发”、“灰心丧气”等);数量域投射于人体域(“三心二意”、“七嘴八舌”、“万众一心”等);天气域投射与人体域(“耳热眼花”、“冷眼旁观”、“冷心冷面”等);情感域投射于人体域(“怒发冲冠”、“金刚怒目”、“心惊胆战”等);材料域投射与人体域(“铁石心肠”、“火眼金睛”、“油头粉面”等);动作域投射与人体域(“点头哈腰”、“一见倾心”、“伤筋动骨”等)。

认知语言学界认为,在所有的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表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多数抽象概念通过空间隐喻得以理解与表达(卢卫中 2003);颜色属于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和范畴;人类借助于自己对数量词汇的认知,将数量域投射于与其他事物域;天气是人们生活中几乎时时刻刻会谈到的话题,人们将自己对天气的认知投射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人类不仅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能将自己对情感的认知投射于人体域,加强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材料,并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材料域的认知投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中。

3.人体域充当源域和靶域

人们常常会利用自己对某一身体器官的认识来表达另一身体器官,构成了人体域内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在这样的投射过程中,一个身体器官充当源域,另一个身体器官充当目标域。汉语成语中该类成语有“眉头一纵”、“心头刺,眼中钉”等。

4.身体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投射

还有一种投射类型为身体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投射。人们利用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认知,去满足其对更加抽象的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例如在“肝胆相照”、“唇亡齿白”等成语中,人们利用身体部位“肝”与“胆”、“唇”与“齿”之间的关系,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依靠的抽象的亲密关系。

结语

人类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在人类世界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人体术语的隐喻化模式不仅表现为人体器官用作源域或者目标域,而且表现为人体术语同时用作双域的隐喻化认知模式,形成了认识表达概念、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蔡宇学.战争隐喻在英汉新闻中的认知构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 8 (4):110-114.

[3]陈家旭.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J].聊城大学学报,2005,1.

[4]梁茂成.论习语语义形成过程中的隐喻理据——从面部说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5]卢卫中.人体隐喻话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6]钱建成.“脸”的跨文化隐喻认知[J].扬州大学学报,2011,5.

[7]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隐喻观的补偿性阐释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2009(3).

[8]王彩丽.通过名词性人体隐喻透析人的认知过程[J].山东外语教学,2002,4.

[9]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0]项成东.“心为主”隐喻的认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11]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4.

[12]朱芙蓉.含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