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或文化传统中进行。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将自身业已形成的教育科研理念根植于学校文化沃土之中,以建设“阳光教师团队”为核心,以“阳光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打造学校独特的研修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让校本研修闪烁文化的光芒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基于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学校充满生机的文化氛围,“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我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动力,我们将“阳光文化”理念与校本研修工作有机融合,在研修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引领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一)理念认同,构建研修文化核心思想。作为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单位,结合学校“阳光文化”主题,我们提出打造“文化引领、名师奠基、团队成长”的校本研修主体思想,坚持“突出学科联动,强化专业特色,推进整体发展”的工作主线。将教师的发展需求与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统一融合,用“我潜能无限”的校训激发每位教师的内驱力和进取心,不断认识自我潜能、激发自我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个体的主动发展;用“让这里光芒闪耀”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发展目标,每位教师的成就,荣誉都是自我成长的亮点,这无数亮点汇聚成学校的光芒闪耀,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用“阳光教师六标准”作为个人发展参照,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成为学校文化的内化过程。不断深化学校“阳光文化”的内涵,创新载体,凝练自身特色研修文化。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阳光。

(二)确立抓手,构建研修文化核心载体。我校现拥有省特级教师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陕西省教学能手9名、西安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7人,荣获全国、省级赛教一等奖教师8人,享有各级专业称号教师居全省小学前列。如何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结合校园文化主题,我们将工作室定名为“纺小阳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就是教师团队互动式提升的载体,它在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同时,实现教师个体更高层面的发展。同时,“名师工作室”也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让校本研修闪烁智慧的光芒

几年来,我们在收获阳光名师工作室带来教师专业发展幸福的同时,且行且思,从工作室成长的轨迹里也提炼出了“三个三”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即三坊联动、三维驱动、三级推动的研修模式。

(一)三坊联动,搭建教师成长专业平台。为了彰显学校名师学科全、专业性强这一特色,学校以学科命名工作室管理下的工作坊,分别设立语文、数学、艺术三个工作坊,各工作坊由“指导专家、主持人、入坊成员”三层级人员组成。指导专家分别聘请陕师大和省、市教科所学科专家友情担任。工作坊的主持人采用“公布选拔标准——个人自愿申报—组织专家评审—面向全校公示——确定最后人选”五个程序确定人选。对于入坊成员则采用“个人申请——主持人遴选——学校审核”的过程认定。这些入坊成员既是指导专家和主持人培养的对象,又担负着组织、引领学校其他教师专业引领的任务。

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制度框架和实施办法,构建起了名师持续发展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机制。更可喜的是我们借“名师工作室”榜样之力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攀升,名师团队铸就的精神正不断渲染着每位教师的心灵,使整个校园都阳光起来。

(二)三维驱动,激发教师成长主体精神。工作坊确立经验传播、问题研究、引领成长三个维度的工作任务,以此驱动研修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经验传播,让名师思想光芒闪耀。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文化。一个层面是借他山之石,先后邀请全国名校长冯恩洪、北大王继华教授、陕师大胡卫平教授、省市专家走进学校,通过学术讲座、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等形式将他们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优化教育专家的辐射功能和效益。另一个层面是扬坊内精华。将工作坊主持人、学校优秀老师独特思想体验、特色做法通过互动形式的展示,推介给全校教师,主持人和入室成员在交流研讨中既实现了自我提升,又带动着周围的同伴,展示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文化张力。

2.问题研究,让名师智慧竞相绽放。教师教学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又是解决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遵循“教学问题就是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的原则。工作坊从“问题入手”分类对待,一类是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答疑解惑,按照梳理问题——互助研讨——专家答疑——反思提升的工作流程,采用问题梳理会、研修沙龙、答疑会等形式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让教师走向主动发展、完善自我的道路;另一类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确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的过程,建立课题研究型的问题解决机制。学校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两个,省、市级课题3个。问题研究型课题《小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研究》做为国家级立项课题,并获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结合我市启动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全校先后共确定了65个贴近教学实际的“校本课题”加以研究,有效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学校也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全市小课题实验基地。

3.引领成长,让名师之路熠熠生辉:一是研读奠基。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没有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的成长和发展。”各工作坊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精心绘制专业阅读地图。每学期开展“四读一讲坛”活动:一读教育经典,把握其精髓;二读教育报刊,把握教育动态;三读人文书籍,涵养人文智慧;四读网络信息,收集教育资源。通过读书沙龙、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讲坛”即开设“阳光讲坛”,教师在这里讲述自己的育人故事、研修心得既是一个展示教师风采的平台,更是教师思想碰撞,促进专业发展的大讲台。二是写作提升。在阅读“内化”的基础上,学校引导、鼓励教师通过案例报告、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不拘一格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月一个案例研究报告、每学期一篇专业论文,让写作成为自觉行为,让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的实践家。

(三)三级推动,构建教师成长多元体系。各工作坊以不同层面教师为培养对象,分阶段确立“新手成长、骨干成名、名师成家”的培养目标,互动交流,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1.“青蓝结对”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始终把建立互补型、发现型的师徒关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引进专家、贴进课堂、跟进同伴、走进自然”的“四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培养的青年教师高军获全国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师王沛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二等奖,雒转老师的课例《体积与容积》在第十三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2.“微格教研”促骨干教师成名。在骨干教师中开展“微格教研”。提取教师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摄录像提供教研素材,在教研活动时进行局部的分析,从而展开细致的研究,剖析课堂,会诊细节,效果明显。2013年,5名骨干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2014年,6位教师再次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

3.“定向培养”锻造名师成“家”。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学校名师,我们“双轨并行”定向打造。一是量身定制成家方案。按照学校名师个人专业特点,我们请专业培训机构制定针对性强的个人培养方案,重点打造,定向培养。先后委派20多位名师进入北师大、上海教科院等教科研机构培训学习。二是定期评估引领效果。在关注校内名师自身成长过程的同时,学校还将其指导培养情况纳入考核中,要求其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抓一个课题、带一名徒弟、参加一次市级展示、出一项省级成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申报工作室主持人和市级以上学术称号的主要依据。一批学校名师成长为西安市和陕西省学科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师大篷车”讲师、“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分别到甘肃庆阳、渭南、沣东新城等地进行学科指导培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名师工作室的实践,让教育充满思想和智慧。它既是对教师主动成长的一种关怀和支持,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学校研修文化的独特光彩,有效引领着学校的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陕西省特长生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西安市校本研修基地学校等殊荣。但是,探索的道路是漫长的,校本研修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究、求索,探寻出高效的研修模式,创建出新型的研修文化,打造出多元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生命之树绿意盎然,让校本研修文化在纺织城小学光芒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