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均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难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县、校抢抓“双高双普”、“教育创强”等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不断缩小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以及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安康是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秦巴山区联片重点扶贫开发区,受经济和地域条件的制约,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些县区和学校对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推进不力。二是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的管理体制,一些县区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有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三是县区之间、校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间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应用亟待加强。四是信息化保障机制没有形成,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设备设施运行维护与升级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这些问题和困难,直接阻碍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更影响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实现。在今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教育信息化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构推进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行政体制,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落实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本县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好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各类具体问题,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快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照《安康市县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赋分标准》进行自查,已经落实到位的,要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其作用;尚未达到指标的,要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通过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县、区政府在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统筹规划、需求驱动、运行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和对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激励政策,明确政府财政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支出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办法,完善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等,为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构建一个机制科学、体制顺畅、保障有力的发展环境。

二、以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为关键,夯实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

2013年8月,国务院在“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快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宽带接入的速率有明确指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提出了“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的建设目标。各县区和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强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是实施稳定畅通的宽带接入。各县区要在认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中小学宽带接入标准和网络建设的技术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对已经老化的设备和线路及时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和拓展校园内网络设施,有条件的要建设校园无线网络,提高网络使用效果。二是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各县、校要不等不靠,科学规划,按“够用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班班通”建设力度,使更多的学校和班级尽快实现“班班通”目标。三是不断增加师生用机数量。全市城镇师机比达到1:1,农村师机比达到2:1以上;学生用机能够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和初中创新活动的需求。四是依托省上的技术和项目支持,做好相关资源和管理平台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和维护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严格遵循国家和省上制定的相关标准,做到与省、市两级平台的技术对应,保障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三、以狠抓应用驱动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真正“革命”

当前,我市教育不均衡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镇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川道地区好于偏远山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动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入应用。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各种教育信息、优秀师资、教育资源,交流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周围可接触的环境,还可以延展到校外、省外甚至国外,从而弥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检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还很严重,必须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多比应用和效果、少比设备和硬件的工作导向。最佳途径是边应用,边建设,倡导在教与学这个主战场中的应用,将应用变成常规的教学活动。因此,只有做好应用才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本质和希望所在。

四、以实施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探索可资借鉴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试点示范工作担负着探索引路的重任。进入国、省试点示范项目的石泉、岚皋、安中等县、校要更新理念、大胆实践,积极推进、敢于探索,先行先试、总结得失。进一步明确试点任务和要点,搞清试点目的和方法,立足现有条件,不求大而全,关键在一两个点上寻求突破,重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建设模式、贫困山区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及时总结可资推广、可资借鉴的做法和模式,让更多的地方借鉴分享。

五、以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着力点,提升教师自觉应用教育新技术的能力和素养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的必修学分,实行教师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省、市教育部门已有安排部署,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作为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各级电教、师训机构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省教育厅对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要抢抓当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增强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开拓工作思路,齐心协力,上下联动,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