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励是一门教育艺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激励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励法的有效运用。

一、选择合适方法

激励法是通过呼唤、鼓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视具体情况和学生个性,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期能产生最大效果。

1.语言激励。语言激励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激励方法。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通过鼓励、煽情的语言,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点燃学生不断向上的欲望。同时,富有积极色彩的语言对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掌握体育知识、训练要领,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在教学中,语言激励主要运用在讲解示范、纠正错误、评价引导等方面,力求做到语言简洁明朗、积极幽默,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适时调整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目标激励。初中体育作为一个常规科目,它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都十分明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订合理的锻炼目标,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法去激励学生认真锻炼,实现目标。例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训练学生在一分钟内做出的次数要能比原来多,短期目标中,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积小成为大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热情不断上涨,从而也有利于向长期目标去迈进。

3.特长激励。学生体质各异,加上各人体育基础不同,所以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体育水平和成绩不一样,同时也会产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技术性的动作比较困难,但擅长耐力运用,中长跑方面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柔韧性方面很好,对于体操方面的动作完成得比较规范。因此,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可以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示范引导,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比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4.竞赛激励。实践证明,竞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已有条件,为学生创造出适合竞争的环境,开展形式丰富的竞赛活动,如跳绳项目,可以组织开展个人对抗赛、小组友谊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二、遵循教育原则

1.公平呵护,尊重学生。新课改理念中多次提到“尊重”一词,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公平对待学生,呵护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无论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与坏,都应该以事实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公正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十分特殊的时期,学生情绪波动起伏,易冲动,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为考虑问题,要格外关注在体育练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帮助,千万不能“居高临下”,那样只能让师生距离越来越远,让学生产生心理的隔阂,不利于身心发展。

2.因人而异,关注评价。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激励法运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特长等方面,努力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激励教学法还要关注评价,包括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层面的评价。对于体育学习过程,教师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单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并适时反馈,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情感是启发认知,发展思维和能力的动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鼓励、赏识,唤醒学习自信,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