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与文字的综合学科,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程度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企及的。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还是思想精神的碰撞与共鸣,它都需要学生对生活有足够的观察力与理解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知识记忆与有心的知识积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提高对背诵与积累教学的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背诵与积累教学?

1.以理解为基础。

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联想背诵,也可以是关键词背诵,还可以是其他更加别具匠心的手段,但无一例外均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深化。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该诗字数较多,情感浓烈,而且内涵丰富,想象空间较大。假如学生无法从字面意思深入到内涵代指,从遣词造句深入到诗人情感,在背诵时就会感觉字多拗口、记后忘前,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背诵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内涵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背诵教学时,首先应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背诵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读文章,扫清语言障碍,保证背诵时词汇句式的准确性,避免背错、背漏等现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想象场景,将书面文字于脑海中立形成像,以提高对文章的记忆能力。

2.以引导为手段。

教师在开展背诵教学时,应当摒弃传统的强制性教学习惯,而是采用更为人性化与柔性化的引导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讲,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背诵方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较多,涉及体裁与内容五花八门,这就决定了学生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背诵篇目来决定所采用的背诵方式。如篇幅较短的《使至塞上》、《黄鹤楼》等,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默写背诵法,通过反复默写来加深记忆,达到顺畅无误的背诵效果。而篇幅较长的《小石潭记》、《送东阳马生序》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分段背诵法,在不同的时间段背诵不同的内容,既可以避免出现因长时间背诵所引发的无趣感,又可以较好地在短时间内集中精神以提高背诵效率。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第二,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从量变到质变,其积累结果的爆发转变需要的不仅是足够的数量,而且是精准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海量信息的筛选鉴别、融合重组。教师可以通过指定方向、推荐读物、鼓励分享等方式来实现积累的引导。

3.以实践为核心。

记忆作为存活于脑海与内心的信息储备,它在被提取存放之后还应当被经常性地运用才可以达到反复巩固、长期牢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背诵与积累教学时还应当以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为核心。以《白杨礼赞》中的背诵内容为例,其中包含了“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等拟人写法,又包括了“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等品格性情的形容词汇,还包括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等反问写法,短短的篇幅蕴含了多种文章写作技巧,学生在熟读背诵过后可以尝试模仿借鉴,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之中。这既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对文章内容的记忆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发挥背诵记忆的学习用途,以提高对背诵学习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对于课堂之外的知识积累,教师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办信息分享会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以增加彼此的知识储备量,扩大自身的视野范围。如掌握更多好的写作手法、更多样化的词汇等。总之,教师在背诵与积累教学过后,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运用所背诵积累的内容,避免背诵成为流于表面的任务式学习负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精神在于倡导通过反复阅读来步步深入书籍内容,逐渐提高对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从现代方法论的角度来讲,类似于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对于语文这门人文社会学科来讲,教师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人才,除了督促学生背诵有益的文章书籍外,还应当鼓励学生注意日常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理解为基础,以引导为手段,以实践为核心来开展背诵与积累的教学,由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在学习语文中感悟生活,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