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出已久,教师们也推出许多方法,笔者现就教学实践中的做法略谈一二。

一、课堂教学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探寻,获取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答案与思维方式。譬如在《项链》中,一般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女性贪慕虚荣、迷恋骄奢生活为中心思想。但笔者选取本文在班级中开展了“多样性解读”。课题教学时,就着重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教师深化背景分析,鼓励学生“抱团”讨论,利用多媒体播放多种影像资料,不预设结论,不限制研究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多样性思维。最终,许多学生拥有了独特的见解,课堂上颇有百家争鸣的景象。有学生以人性入手,从文中寻求个人尊严的意义。有学生认为逆境是个人内在与社会外在矛盾的最佳诱导剂。也有学生认为,包括金钱在内的不同的人生追求属于个人价值实现的不同表现,旁人无权苛责。这种“自主性学习”不同于标准答案下的启发教学,通过无限扩充文字材料的内涵,使得学习过程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二、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热情。由于不同学生在思考和理解同一阅读文本和问题时有所差异,因此在设置阅读问题时,不应该限制和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要向学生强调解答问题的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譬如,教师可以将《水调歌头》与《醉花阴》拿来比较,同为表达思念的词,两者本质有无不同?学生或是通过小组讨论,或是通过独立思考,最后都能够明白,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恰恰相反的,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抑郁。特别是“消魂”、“西风”、“黄花”这些词都很能代表作者内在情感。在教学《祝福》一文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为什么?祥林嫂的一生是否都缺乏生机,没有希望”等。通过创设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对于阅读内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体会及感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恰当的引导,教师不必做过多讲解,学生也能很快对阅读材料形成感性认识。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自主性写作学习应当重视以下几点,感情真挚、独立完成以及愿意与他人交流或分享。若要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阅读、生活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的写作源泉更加丰富而不会枯竭。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唤醒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认识、总结生活的习惯,并善于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或者日记的习惯,及时捕捉心灵的感受。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后,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写作时真实、完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生活。此外在写作中,还应当特别重视学生互评与二次修改。互评手段是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学生通过共同协商、共同讨论,不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提升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他人对于文章的观点与看法,能够及时指出错误的地方,掌握到同一个内容所采用的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自身的思维与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展。当教师完成学生的文章修改后,学生根据上面的评语来思考,针对对应的评语来改正错误的地方。学生通过认真琢磨与精雕细琢,重新刻画精彩的地方,也会使作文变得更精彩。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发扬教师的指导、引导与辅导作用;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