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课堂上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热热闹闹结束后,头脑依然一片空白。他们的知识、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种通病,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注意优势互补,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力求各组综合能力上的均衡,以便组与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每组4~6人较为合理,并由组员推选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人抢着说,不会听别人说,或者有的人不说,尽让别人说的现象。应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讲清小组学习的目的、作用,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学习、讨论,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这样,学生在小组内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意见,拓展思路。

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2.保证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充足的研讨时间,就不能引起争议。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就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如果合作交流时间充足,每个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大家共同切磋,分享研究讨论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找出解决的办法。

4.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小组汇报的环节中,要创设和鼓励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有了竞争,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用集体荣誉感激发小组的积极性和合作性,促使每个学生高效地动起来。

三、教师应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有的教师在准备下一个上课的环节,有的教师在观察有无学生开小差,还有的教师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显然,教师并没有进入到角色中去。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既是参与者,也是引导者,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方向,以便随时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对进展快的小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进展慢的小组要及时进行指导,增加他们的信心。教师的参与、引导和激励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催化剂。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准,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由激励个人向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转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向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相结合,由教师评价为主体向学生充当评价主体转移,建立多元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全程参与、有效参与,是否认真倾听、主动协助他人,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能否尊重、吸纳、融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能使学生吸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促使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它有力地挑战了“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当对此加强研究,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