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并把它看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我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环境中去。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要对这一句“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这本是表达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不忍总理离去之情,可是到了学生的嘴里感情却变淡了。为此,我设计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灵车缓缓地前进着,敬爱的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总理啊,您再也不能迎送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您再也不能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我们再也不能看到您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泪水在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总理啊,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学生接读:“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二、品读重点句、段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也可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荣辱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尤其是今天全国都在组织、促进“语文主题学习”,品读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学生朗读中适时鼓励

人们常说60岁的老人都爱听好话,而我们面对的是充满幻想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她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可见评价与引导对学生品读是多么的有意义。

四、把多种形式的朗读放到教学中去

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段落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语文学习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做好掌舵人,一开始就能引领学生走进朗读环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朗读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