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专题” 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
作者: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施振伟
发布时间:2014-11-21 15:55:08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高三数学专题复习中,一般都是围绕高考考点来选择相应的专题。但是笔者发现这些传统的专题复习形式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和漏洞,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生的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挑出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微专题复习。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微专题在专题复习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科学选题,突出主题
微专题的基本要求是题目容量要小但思维容量要大,知识综合性强但主题鲜明,耗时少但收获多。必须紧紧围绕考纲,不能出现偏题、怪题,更不能影响到整个复习进度,打乱复习计划。所以编写讲义时应注意:
1.紧扣考纲,选题要精。作为微专题的典型例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涵盖多种数学思想,能够一题多解。题目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解题热情。针对上述要求,笔者在平时的专题复习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好题,在试卷、作业批改中及时做好相应的统计并把典型的问题挑出来。但要注意不能拿来就用,因为虽是好题但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最佳做法是改换一些新颖的背景或者改变问法。学生解题时往往不能马上发现,等到解答完毕时蓦然回首,那题却是老朋友。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2.关注学情,难度适中。题目的选择一定要以中档题为主。难度过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且解题耗时太长以至于达不到复习目标。难度太小,很多学生提不起解题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学情,挑选的题目难度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3.适度拓展,激发潜力。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拓展,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笔者的做法是每张微专题讲义后面会留一道思维拓展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不做,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思考,中等的学生可以课后讨论。这样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灵活应用,注重实效
1.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对于一些容易计算且在高考中要求相对较低的问题可使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比如在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专题复习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弦切互化不够熟练,但2004、2006、2007、2010、2012年江苏高考中均考查到该问题,便开设一节三角函数中的弦切互化问题的微专题课。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这块知识在江苏高考中的要求不高,常设置在15或16题位置。故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寻找到解题策略,所以便以讲练结合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要求学生当堂解答并适时组织学生总结解题经验,提炼解题方法。
2.先做后讲,准备充分。对于一些计算要求较高或学生相对比较薄弱的问题可采用先做后讲的形式。比如在解析几何有关的专题复习时,学生在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上普遍存在方法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尤其对解题时到底设点还是设线存在疑问。所以很多学生在考试中由于方法使用不当而出现耗时很长却得分寥寥的尴尬局面。为此笔者选择了关于解析几何中的算法优化问题作为微专题的主题。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即使方法使用得当,一般也要通过相对繁琐的运算才能解答出来,故对于这样的专题采取先做后讲的形式较为妥当。由于学生已经准备充分,这样的课堂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来讲,不是讲解题过程而是讲解题思路,并通过对学生中多种多样的解法的比较、讨论、总结,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设线还是设点的选择问题,快速提高解析几何的解题能力。
三、及时巩固,趁热打铁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对微专题内容的及时巩固是决定微专题有效的必要条件。笔者一般在每张讲义后都会留两三道巩固练习,并让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上黑板演练,这样不但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而且上黑板的学生答题的好坏可以检验整个班级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课后反思或个别辅导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据。而且课后作业的量和题目难度的把握也可以此为标准。
强调微专题的作用并不是对传统专题复习的否定,而是针对专题复习中所暴露问题的及时弥补,是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对高考重点、热点问题的及时强化。不但可以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探索高考复习的高效模式,积极寻找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