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香港著名女性导演许鞍华(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指导,著名编剧李樯(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编剧、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等众多影星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中。影片自10月1日上映以来,因其浓厚的文艺化风格以及极具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深受各大电影节的青睐,并从侧面反映出该片巨大艺术价值。为了能让更多影迷欣赏到《黄金时代》的独特魅力,片方已对该片启动长线放映。

2014年10月1日,众多文学爱好者期待已久的《黄金时代》如约上映,为十一的影院和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迷离飘摇的气氛。其风格化、文艺化到极致的作派也注定了它将引发和已经引发的评说和争论。

然而,就像《黄金时代》这样一部影片的开头必然煞费苦心一样,如何来谈论这部电影也令我颇为纠结,实在是时代太大,个人太小,然而两者却是抵死缠绵,该从何开始?

曾在一个著名的谈话节目中,听到编剧李樯说他如何为这部影片的剧本耗费三年时间,阅读研究了他所能找到的关于萧红的文字。事实证明,这三年时间的花费和影片最后的呈现成了正比——无论观众从中解读出什么,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大量的史料堆砌在其中,并以此为依托将影片支撑到底。人物传记片需依靠大量真实资料来支撑这毫无疑问,令人疑惑并值得探讨的是这种依托的真实意义何在,同时以何种方式呈现?影史中传记片的范畴广大,且表达方式众多,不能一概而论地参照。但在想到萧红多舛而丰富的一生时,心中瞬间就划过其他两位女性的名字——简·奥斯汀、杰奎琳杜普雷。虽然生活在和萧红不同的时间空间,但这三位女性在精神和人生的追求上却有着极其相似的部分。然而,《成为简·奥斯汀》和《她比烟花寂寞》却是以如此截然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或者说,女性的命运!

这般对比的时候,仿佛是在诟病《黄金时代》的不尽如人意,这样似乎有些偏颇,因为我们不能忽视那反差巨大两边倒的评论声。虽然支持它的观众已经被立场鲜明地划分到了文艺青年的范畴,而且无人对此质疑。但问题也就此产生,如果我们说《黄金时代》是一部立志拍给文艺青年看的片子,那我们恐怕不能忽视一点,简·奥斯汀的作品自来是标准女文青必读书,而作者本人也因此成为女文青的偶像。非此两百年来,英国不会没完没了地重版简·奥斯汀的作品,而关于简·奥斯汀的电影也不会一拍再拍。甚至会有《简·奥斯汀读书会》这样借着简·奥斯汀之名写文青生活的影片。拥有大量文青粉丝的简·奥斯汀的传记片于是非常有理由只拍给文艺青年们看。按照编剧李樯的说法——看《黄金时代》之前,应该先读一点萧红。是否对简·奥斯汀一无所知,就无法理解《成为简·奥斯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以确定,知道简·奥斯汀的会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他们的奥斯汀,不知道的也必然会看到一位叫作简·奥斯汀的有那么些和大部分女性不一样的特质的女人,然后通过这部影片去认识她。

如果说《成为简·奥斯汀》并非传统观念的传记片,其中有太多编剧自我的解读和想象出来的浪漫物质——虽然这些浪漫物质可以坚信是依据史实分析提炼。那么《她比烟花寂寞》浪漫的片名之后,淳朴的叙事就非常坚实地叙述了杰奎琳·杜普雷的一生——影像表达上虽有极致华美之处,然而影片痛苦而深沉。虽非生于大时代中,杰奎琳·杜普雷一生之跌宕起伏绝不亚于萧红。影片也同样采取了编年而非断代的方式从杰奎琳孩童时代开始叙事。然而,《黄金时代》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对描述萧红的一生依然力不从心,《她比烟花寂寞》却以两个小时的篇幅意尽。当然,有一点,是她们无法和萧红比拟的,那就是时代。萧红在数个城市数个男人数个时代的变迁中的颠沛流离、身不由己是她们所没有经历的。似乎这一点成为《黄金时代》应该有如此长的篇幅,应该如此叙述的理由,成为编剧已经舍弃了太多素材而没法再丢弃那些如今呈现在影片中的场景的原因。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任何人的一生,再平淡的一生真的是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说清楚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影片有多长,用了多少真实资料,还原了多少人物真实的话语,再现了多少当时的情景,真的是一部影片能够称其为传记片的条件吗?《黄金时代》近似流水账的叙事方式虽然是编剧有意为之的构思,但技巧有余、矫情有余,却缺乏真正艺术的自觉,若真能感知那个时代的大情大性,对萧红也会有别样的理解,《黄金时代》才更能名副其实。

人生是最难触碰的话题,太复杂太柔软,然而,讲述人生的影片百年来绵绵不绝,实在因为人生太迷人太渴望被了解。那么,人生到底该如何被描述呢?这当然没有明确答案。《黄金时代》的饱受争议和《成为简·奥斯汀》及《她比烟花寂寞》或者所有那些定论为经典传记片的影片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人生。而《黄金时代》显然是一部更为雄心壮志的影片,虽以女性导演温婉的笔触道出,但渴望展现时代洪流的意图一望而知。起用众多明星,超过二十个文学史、现代史留名的人物依次登场。构思初起时仅仅想一想大约就能令人热血沸腾。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经济一度飞速发展,可以和时髦的生活方式和思潮那么接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爱就怎么爱——影片由此任情纵性,充满实验精神,虽以大量文献为底子,一切却近乎想象——这是一部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电影。

只是,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也许萧红的人生原本就是无法在字里行间觅得的。无论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描述,还是他人对她的描述。而或许,影片中任性、自由、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但能决定怎么爱的萧红,其实只是无可选择,遇到谁便是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