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语文。在作业的布置上,笔者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一、分解型作业

分解,就是把整体分成各个组成部分,即把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量分开来说明。每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词语抄写3遍。久而久之,学生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中。每次布置作业时,总会听到有学生偷偷叹气,有的还会嘀咕着:“又是三遍。”今天,我一改常态,清清嗓子说:“孩子们,今晚的语文作业是抄写第3课词语2遍,默写1遍。”有的学生先是一愣,而后悄悄问同桌,感觉好像自己听错了,今天怎么变成了抄2遍,默1遍。从数字来说,2和1都比3小,作业应该少了吧。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能一下子感觉出来。算起来还是3遍,不过他们会比以前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作业。既抄写又默写,这样的作业也更有效。

二、朗读型作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学完一篇课文,你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请你回家把课文读三遍。”结果会如何呢?有些孩子可能会认真读三遍,可有些孩子会偷懒,不完成,反正你也看不到。长此下去,孩子们都会认为这不是作业了,该怎么解决呢?

“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这是一个字谜,也是一篇课文,要求孩子们背诵。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这个字谜你已经知道了,你的家人能猜出来吗?今晚回去考考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来。”考别人,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肯定会读给爷爷听、讲给奶奶听、说给爸爸听。在考别人的同时,自己就朗读了课文,背诵自然不成问题了。

三、激励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语文作业,我们也要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寻找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

“燕”这个字笔画较多,也不容易写好看。可能写个10遍、20遍,孩子们也不一定写得漂亮,反而孩子们会感觉作业负担太重,不愿意去写。我这样对孩子们说:“这个字很难写,今天谁写得最好看,得到的五角星最多,我奖给他一次布置作业的机会。”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动笔写起来,一遍、两遍、三遍……有的一下子写了十几遍,甚至有的写满了一页纸,而且写得挺漂亮的。我连连给写得好的字画五角星,手都快画酸了。有时,我布置抄写词语2遍,有的孩子为了能到更多的五角星,竟主动抄写4、5遍;有时让他们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有的孩子总会选3、4个词语,还会把自己说的句子写出来呢。虽然他们是为了得到五角星,得到布置作业的机会,但他们主动、超额完成作业的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

四、整合型作业

新标准提倡多读多写,倡导多角度考察,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1》,这是一组与“春天”有关的词语,向孩子们展示了春天的花草、天气、动物、树木。只局限于一个个词语,学生往往不能全面了解“春天”,还需要知道与“春天”有关的成语、古诗、歌曲等,从而增加学生对“春天”的了解。于是,我在教学完本课后,布置学生做一份以“春天”为主题的手抄报。一周后,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上交了自己的手抄报,这些手抄报的画面比较多样,有成群的燕子停在电线上、蜜蜂在忙着采花蜜、青蛙在池塘边叫等;内容比较充实,有“春天成语”、“春天古诗”、“春天歇后语”、“春天歌曲”等。大家将自己的手抄报拿出来交流,共享了自己获取的信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觉得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只有关注作业,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语文作业。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