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学校教师缺乏创新,作业练习陷入机械和繁琐,学生们在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过程中,应试能力是提高了,可学习热情却丧失殆尽,学生们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情绪。

所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迫切需要。在作业布置中要真正体现“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教育理念,分类布置作业不可谓不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统一要求。这样不利于不同阶层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更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尝试了分类学生作业,对不同层面学生分类要求,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分类学生作业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分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难度和数量不同的A、B、C三类作业,供学生选择。C类(基本作业):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相关题目,主要是教材中编排的习题;B类(选择作业):是选择C类部分题目,增加对基础知识适当拓宽、深化以及对基础技能要求较高的题目。增加的题目主要是教材中难度较大的习题以及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编的补充题;A类(超额作业):是选择B、C类的部分题目,适当增加对基础进行拓宽、深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的题目。增加的题目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能力设计的补充题。

对于分类作业,学生每天根据当天学习情况,自愿选择其中的一类,不搞一次定位。每天的作业量对相应的学生而言,均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分类作业可以使优秀生选择A类作业,因为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题目,会极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他们不再为简单重复的作业感到乏味;而学困生选择C类作业,因为主要是巩固基础和课堂所学知识,他们不再因过难的作业而整日愁眉苦脸,或因为每天要面对满本子的错误而感到无地自容,甚至渐渐丧失了信心。

分类作业的这一做法,旨在提高学生作业上的实效,而且还给学生留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每天不会因完成作业过难或过于简单而抱怨,也不再感到完成作业是无效劳动和浪费时间。

作业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完成较少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后,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再查漏补缺,而且会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采取分类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桃子”,这是新课改下的一种跟进教学策略。这种做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终身学习。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分类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有利于不同阶层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从课改的精神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恰当的时机,积极地、适量地设计分类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