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做出的最终阐释。然而,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大,有时非常盲目,配合的听说与读写训练也被遗弃。为了赶进度,经常都是教师的范读,加上个别学生的提问,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学生的主体性被无视,词汇、朗读、思维能力等训练完全落空。针对这些现象,我从如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

一、阅读是兴趣的践行

在小学校园里,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学生抱着故事书读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教材是文章,不是故事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放大书中的故事情节,提升文章的情感渲染。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持续读下去,对文章情感也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我们可以把文章与学生喜欢的旅游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对文中所涉及到的事件、物件,可以让学生联系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对文章中所涉及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我们可以联系学生旅游之后的收获,让他们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来谈谈各自的体会。

二、整合再加工,提升阅读效率

整合与再加工,不是简单的目标重新串联或者内容归类叠加,而是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能力三者进行有效结合,提升三者之间的兼容性,最大化地释放三者之间的结合能量。

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首先需要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认知目标进行重新整合,把教学目标的情感+认知,通过优化寻求发酵点,确立最佳结合方式与顺序,变式成为情感与认知的交融。其次,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等信息,重新创建理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触摸文章的内涵与思想,与文字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为后面的感悟文章打下基础。最后,教师需要理顺年级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有重点、有层次、有先后、有递进地渗透到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中去,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对文章有多么深刻的感悟,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就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初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应该从浅入深、由易至难,从学生该阶段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由速读了解、细读体会、慢读总结逐步过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重点字词句进行了解、体会、感悟,阅读时多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对段落的概括、词语的使用等,需要教师逐渐引导、慢慢培养,启发要及时准确;阅读中注意词语的用法、句式的结构,需要标注的进行标注,需要提炼摘录的也要随读而记,对于阅读中不太理解、没有掌握的,标记后认真听教师的解答,在随后的阅读交流环节,与小组成员进行疑问解答交流。

四、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促进阅读与感悟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阅读的方式也呈现出别样于几千年来的纸质读本,手机、IPAD、电脑、录音等等,各类读本填充着我们的生活。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声音到图像,从图片到动画,多样的信息方式充实之后,我们的课堂有了声,有了色,有了动感,有了情境。我们的阅读也从纸张中文字的描述,变成了具体的音色,幻化成了如画的风景,夹杂了离别、欢畅的影片情境。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当我把动画场景播放出来,当音乐起伏跌宕之时,学生的眉头、眼眶都表达出了共鸣的情感;当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伤心的事情回想于音乐之中时,许多学生的眼泪都停不下来。这时,我们不用过多的解释这篇课文或是这首曲子想表达的情感,因为孩子都已明白了。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不仅关系着这门功课的好坏,还关系着孩子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理解能力,更是学生一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养成。因此,我们教师应首先充实自身,研究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将阅读教学扎实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做学生人生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