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近年来,我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争吵》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要争吵?是谁和谁争吵?争吵后结果怎样?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从课文入手。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阅读课文的提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安排:

1.初读提问。也就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如教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下列问题:课文主要写我写给妈妈的账单,还有妈妈列给我的账单。那么,我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学生通过阅读两个账单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且有能力把握住课文的整体内容。

2.研读提问。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脉络及主要内容,那么,对细节的分析就可以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与准确,这就要依赖于对文本的研读。但研读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进行。

1)根据重点语句提问。这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做更深一步的分析与理解。教《和时间赛跑》的第三自然段时,学生知道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据这个重点句寻找答案,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师生对话积极,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就会有成就感。

2)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如教《一株紫丁香》时,老师设计“是谁把紫丁香栽在哪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进行探究,从而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当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明确“我们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时”,老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时有那些美好的愿望?”学生通过再读课文,理解到文中美好的愿望是:消除老师一天的疲倦、感谢老师时时把我们牵挂、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学生理解了这些美好的愿望后,再通过不断地阅读体会,就不难理解这篇文章的精彩处与难点处了。

3.总结提问。学完了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再去回顾课文,归纳总结,进行知识的反馈或升华。如设计问题:学完了课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积累了那些词汇?还有哪些疑问?等等。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还可以向老师发问等。如教学《星星》一课结束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有个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最后四句话:小星星在哪儿呢?像在这儿,又像在那儿。咦,怎么到处都有快乐的小星星?应该是扮演月光花的同学读的。”我把这个问题马上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想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再次激活,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当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学懂课文,主要依靠学生的朗读来实现,在朗读中学生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等。如学生初读《争吵》时,就是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才弄清了课文到底主要写得是什么。另外,低年级学生知识面较窄,能力有限,教师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知识、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有差异,有的问题与要求或教师设想的有距离,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及时启发、引导或等待。教师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分类处理,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设法解决,个别问题则可以课后个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