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持续推进,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还有待破解。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定向招生

寒门学子圆梦名牌高校

来自河北贫困山区涞源县马庄乡范台村的刘怡敏,日前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一新生。刘怡敏高考前参与并通过清华重点选拔农村学生的“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而被录取。

帮助刘怡敏考上清华的定向招生,是各地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举措之一。为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各地重点高校今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贫困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举措,以增加农村生源。其中,参与“贫困专项计划”的学生从去年的3万名增至今年的5万名。

据介绍,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16.5%,其中,“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251名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比例为44%;“新百年自强计划”中69人被录取,农村生源比例达84%。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海南临高县一中一个高三班有70个学生,50多人考上重点高校,其中4个考上清华、北大,创下历史纪录。班主任王天镇说:“没有这些定向招生措施,今年班上这批学生考最好的也只能读北京邮电大学,根本不可能进清华。”

衍生问题

有差距部分学生难适应

进入重点高校的往届农村学生,校园生活状况如何?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不少高校有针对性的照顾下,很多农村学生很快融入大学生活。但一些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就读的学生表示,经历考上名牌大学的激动与兴奋之后,就得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而教育基础的差距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

山东大学大二学生小王说,他很清楚受“贫困专项计划”照顾的自己与其他统招入校同学的差距,但即便自己在课后花很多时间补习,要跟上课程进度还是很吃力,尤其是高数、英语方面,“特别是英语口语,一开口就容易被同学笑话”。

来自湖南农村的中国人民大学大二学生小余说,他去年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人大后,立刻感受到知识面、综合素质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学校社团组织也只参加了书法和篮球两项,而其他同学大多去了学生会、钢琴、吉他等社团,“自己很长时间都摆脱不了自卑心态,这是很多贫困地区同学的共同特点”。

官员子女争夺政策优惠

同时,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也值得警惕。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

这位老师表示,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教育界人士介绍,现有的农村学生招生倾斜政策,操作方式是高校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省,相应贫困县报考学生汇总后根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因此近年来“贫困专项计划”存在向部分贫困县优质高中聚集的趋势。在户籍改革、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贫困专项计划”容易助推产生更多贫困县“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专家说法

“扩招”增幅不宜过快过猛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不少受访人士认为,在充分肯定政策成效的基础上,也应理性看待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与调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范先佐认为,教育部门和各地高校应完善农村学生入学的后续培养体系,帮助农村新生尽快突破“学习补课关”“自卑心态关”等障碍。

专家表示,重点高校“扩招”农村生源,增幅不宜过快过猛,应系统研究和把握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的合理区间,将农村学生招录调控权适当下放至高校,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充分落实基础上,应探索允许高校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等手段选拔农村优秀生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多渠道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从源头上逐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网友观点

高招扶贫名额分配,应体现制度公平

为了高招公平,我们曾经设计出很多的照顾性政策,比如各种各样的加分项目。如今,大多数的加分项目都已被明确取消;原因在于,我们当初为公平而留设的口子,总是被逐利者发现为寻租与造假的“捷径”。只要有优惠项目存在,就会有权贵人群通过各类途径去争夺,使政策执行完全走到设计初衷的反面,这似乎已经成为高考招生的某种规律,不幸的是,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似乎也正在走着同样的路径。

毋庸讳言,在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是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良好举措,有助于拓宽农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其中的积极价值,怎样强调也不会过。正因为如此,国家强调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但是,这一优惠政策能否良好实现政策初衷,新华社的报道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

官二代将子女送到贫困县的超级高中读书,再通过关系给子女改为农村户口,就能享受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与农家子女争夺高招扶贫名额,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巨大的不公。但是我们除了骂某些官员厚颜无耻之外,也不得不承认“只要有漏洞,就会有人去钻”,本就是常识。不只某些官员会这样做,有钱有势者皆看得见钻空子的机会。更可怕的是,我们除了谴责不道德,除了呼吁严监管之外,似乎根本没有堵漏的良方。

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加分造假的通道被取缔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官员子女,争夺高招扶贫的名额。这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假若制度的漏洞依旧存在,道德的谴责就是无效的。所谓高招扶贫计划,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

定向不准的问题,是定向招生制度最大的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实现教育均衡,让哪怕是最贫困的地方也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教育硬件和师资力量。这个伟大目标肯定无法一蹴而就,所以定向高招扶贫计划眼下仍需维持;作为配套举措,有必要实行对相关录取情况的全面公开,以便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具化定向招生的针对性标准,减少被钻空子的可能。(盛翔)

莫让“高考定向招生”成为权贵者的盘中肥肉

高考改革事关孩子的未来,受到全国人的热切关注。从前一段的高考综合改革预备方案的出现,到上海、浙江今年开始试点,让我们看到了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相对于考试方面的改革,在招生环节做出局部变化,无疑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综合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招生环节的改革。以此来缓解因当前高考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社会矛盾。

重点高校招生像贫困县区倾斜,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相差一分也能拉开很远的距离,所以那些经济发展快,师资力量较强,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考试成绩要普遍好于贫困的地区。所以,近些年大量贫困县区的优质生源外流,让原本就落后的贫困县区的高考成绩愈发落后。今年招生向贫困县区倾斜,同样一所大学,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区考生可以降低几十分,这不但让很多优秀的贫困县区同学圆了上重点大学梦,也是教育公平的切实体现。

降低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无疑是非常诱人,如果不能以严格的政策加以保护,也许这一优惠政策就会成为权贵们的盘中肥肉。最近就有学校的老师反映,因为看到了国家已经出台了实际的扶持贫困县教育的计划,很多领导的子女都不再去外地更好的高中就读了,而是选择去贫困县区的高中,为的就是能与真正贫困的农村同学争夺上名校的机会。如果县领导本身就是贫困县的人,而其子女又满足优惠的条件,我们对那些留在自己家乡就读的行为是赞成的。但是如果本身是外地人,千方百计的用手段来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子女去和普通的农民子女竞争,这不是赤裸裸的与民争利吗?如此的行为自然会受到谴责。

招生政策的变化为贫困县区的学子们带来了福音,我们不能因为辅助措施的不足,让这种福音昙花一现。为了能保护好群众的利益,防止改革成果被贪心之人窃取,相关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措。首先,对符合倾斜政策的条件应该规定的更加严格。比如,要规定出生户籍所在地,以及后来实际上学的地点等。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权利监督录取名额的分配情况。再次,要鼓励社会监督。对举报不法行为,以及“高考移民”等行为的人要加以奖励。最后,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已经查实的违规行为,要取消其录取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其中的违法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寒门学习能考上名校,本身就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我们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益是公平使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也希望那些存有占便宜心理的权贵们能及时收手,要知道肥肉吃多了也会让身体产生病变。(程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