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热议。

为此,教育部负责人就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释疑。据介绍,此次改革有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释疑

为何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教育部负责人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避免严重偏科的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今后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各地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如何进行?

根据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

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详解

新政实施后高中生怎么学怎么考?

如果高明是在高考新政试点地区今年刚升入高一的学生,那么3年后,他将成为高考新政的首批受影响者。事实上,新政对他的影响从现在就开始显现了。

高中三年

影响一:学好每门课 尽早选专业

无论高明将来要考高职还是大学,高中三年期间他都需要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上下工夫,考好每一门。因为如果他将来考高职,除了要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的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并参考他高中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果他将来考大学,其高考成绩除了高考要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外,还包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成绩。因此,高明需要在高中阶段尽可能早地确定未来专业发展方向,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成绩的3个科目,并在高中阶段考好这三个科目。

相关新政: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校要提前公布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影响二:放弃特长生加分

如果高明原本计划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同时,在某个艺术或体育项目上下工夫,以争取获得高考艺术特长生或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那么他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放弃了。因为从2015年开始,高考就要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相关新政:

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所属高校在本省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高考环节

影响一:不分文理 外语考两次

高考不再分文、理两类科目进行,数学科目也不再为文、理科生分别出试卷。2017年高明高考时,集中考只有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其中外语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因此如果高明外语成绩比较好,可以提前考完。加上其他科目都已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陆续考完,高考时他只需把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上,考前复习的压力会减轻很多。

影响二:考后报志愿

高考前,高明不用在紧张的复习中,为填报志愿而烦恼了,也不用担心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落到很差的大学去。因为他只需在高考后,根据自己的成绩填报志愿,高校招生分若干个批次录取的旧模式,也被更人性化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取代。而且,高明还有机会与若干个高校彼此进行双向选择。

相关新政:

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高考后

影响:自主招生没有“华约”“北约”了

如果高明的目标是那些可以自主招生的重点高校,他还可以在高考后再为自己拼一把:参加他心仪高校的自主招生,争取为自己获得加分。而且高校自主招生不再允许联考的方式,也就是说,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两大联盟要解散了,高明有了更多选择,不必在两个联盟的高校中间选择其一了,可以参加多个学校的自主招生选拔。

相关新政: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亮点在哪里

舆论大都把目光聚焦在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上,但在笔者看来,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亮点并不在此。真正的亮点在于两方面:一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二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原因很简单,如果录取制度不进行深层次改革,在当前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并不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格局。而这两方面的改革,有可能带来录取制度改革的突破。

这两方面的亮点,能否真成为“亮点”,还取决于具体的操作。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建议的方式。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学校独立进行录取,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这就实现了考试与招生分离,既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又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而如果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只是推广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实施的方式,即考生参加学校面试之后,要填报志愿,把该校填报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学校再结合学生的高考分数、大学面试测试成绩和中学学业测试成绩进行录取,其价值和意义则十分有限。

我国已经试点的自主招生,问题就出在和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上,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参加统一高考、填报志愿。这种制度,导致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有建立在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才能充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至于取消高校录取批次,则更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高校按批次录取,导致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学校追逐一本率、二本率,学生则追逐上一本的名校,这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平,影响各类教育、学校的平等竞争和发展。但是,在集中录取制度之下,录取批次将很难被取消,最可能是取消二本和三本批次,融合为一个批次。原因在于,在集中录取中,存在着批次控制线,其目的是保障高校的录取秩序。

要根本消除高校的录取批次,只有实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即由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改革方案中,也提到“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但这是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框架下,其操作可能是“一档多投”,并非学生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

根据国家的部署,上海市和浙江省,将于今年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笔者期待这两地的改革试点方案能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尤其是上海,该市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有8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且复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实行自主招生选拔试验,上海交大从2014年在一些省市试点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完全有条件在突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学生双向多选上做出有意义的探索。浙江在三位一体的高考改革上也有30多所学校试点,如果这些学校能把三位一体的高考录取与集中录取制度脱钩,将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进步。(熊丙奇)

高考怎么改,都须回到捍卫公平的原点

必须承认,此番高考改革的力度,的确是很大的,一方面,文理不再分科,可以让学生们培养起更加全面的素质,这既是对民意的呼应,也是高考迈向多元化的阶梯;另一方面,此次改革意图突破“一考定终身”的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高考统考只考语数外就是一个明证,而英语可以考两次,其他科目“学完即考”、“一门一清”,报考大学时自选三科成绩,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只有一个指向,即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顽疾。

不过,另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是——近年来,关于招考的黑幕,的确是频频被曝光,“拼爹拼关系”、“100万元上重点大学”、“10万元换好专业”等事情,正成为公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此番高考改革,其监管战线必然会被无限拉长。因为每一个科目的考试,都可能影响到一名学生的将来,在这样的境况下,如果监管机制无法及时跟上,是极有可能滋生腐败的。而一旦如此,既会打击公众对高考改革新政的信心,更会戕害高考本身的公平与公正。

这意味着,无论高考改革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一个最起码的前提不容忽视,那就是改革必须确保公平与公正。 具体到操作层面,众所周知,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杜绝猫腻的最好手段。既然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拉长了监管战线,那对于每一名学生的成绩,都应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除此之外,后续的惩戒机制、征信系统设置也应及时跟上。唯有保持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同时后续的处罚问责及时跟上,才能更好地呵护好高考公平。 (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