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低段(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会写800~1000个,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等。”这些知识对于一个初入校门的儿童,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而掌握这些知识又是必须的。那么如何让这些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东西呢?通过暑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和自己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得到了答案。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认为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无疑为我们的“情境创设”插上了翅膀。鉴于多媒体信息量大、趣味性强,以及有效融声音、文字、图像于一炉的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完全契合小学生求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兴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之前,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整理与桂林山水相关的精美图片,让直观多彩的图片,带领小学生走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再如在讲解《倔强的小红军》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剪辑《闪闪的红星》中的音乐,或者是电影片断,让学生对小红军潘冬子的形象进行感知,然后联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对阅读。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始终贯穿“问题”教学,让每一个小问号,像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与文本对话、释疑、再质疑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积极思维过程,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要引导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和探究欲望。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要引导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比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要引导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思结合”。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这样,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使教与学得以统一,保证课堂的有效高效。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个体就有差异。我们要学会认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进而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人而言,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其人格的泯灭、不尊重。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在和学生的接触中,特别是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上的度,拿捏要有分寸,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尊重和自信生活学习,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要建立人格上的平等、交互的民主、相处上的和谐,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充分让每个学生感触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这么一则故事:乡间的小道上,一个孩子正低着身子和路边的花儿说着一些我听不明白的话,我问孩子:你对花儿说了些什么?孩子听不清。我只好蹲下来又对他说了一遍。孩子告诉我,他对花儿说:今天你开得真好看!孩子还告诉我,如果你要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在花儿的耳边说,花儿才能听见……

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和孩子们交朋友,让他们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对你所教授的学科保持学习的热情,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建构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让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有意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变成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趣事,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