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寄托着亿万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无一不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高校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国家。

一、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转型?

权威专家孟庆国认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指“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生源来源、培养方案、师资队伍、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重大战略任务。

今年1月,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召开的“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标志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已经由试点探索转入全面推广的新阶段。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界人士预言:地方高校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1.转型是地方高校走出困境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2012 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 所,占90.1%,非“211”高校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达647 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可见,非“211”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四脱节”和“十低”问题: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就业竞争力低;二是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地方高校产业融合度低,生存与发展能力低;三是用人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毕业人才的有效供给相脱节,导致地方高校真实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四是地方高校长期习惯于封闭办学、自成一体,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导致其服务地方能力低、社会贡献度低,最终体现为地方高校办学质量低、群众满意度低。这些问题使地方高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前景堪忧,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由于职业技能不足,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名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命运。一方面是企业界招不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沦为无所事事的“宅男宅女”和“啃老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和办学质量效益的低下,已经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抱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2.地方高校转型是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需要

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恰好是颠倒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为2∶8。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有效供给之间的严重错位,直接酿成了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双重苦果。

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培养,毕业生很快就能够在各行各业创造新的国民财富,而我国教育界虽然喊了几十年“素质教育”,但由于高考制度未变,整个教育系统依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其结果便是令中国教育界人士深感不安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各地历年的“高考状元”虽然智商超群、擅长死记硬背,堪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佼佼者”,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格魅力,毕业后他们很少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国内名校的“杰出校友”中也极少看到当年“高考状元”的身影。这说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提高。

3.转型是地方高校承担发展使命的迫切需要

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败,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两大国家战略的落实进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彰显区域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荣,最终成为“人民满意”的高校。只有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和社会满意,才能称得上“人民满意”,才能让党和政府满意。

二、地方高校转型转什么

地方高校转型究竟转什么?根据黄淮学院的试点经验,“地方高校转型”涉及的内容至少包括类型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发展路径、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管理服务、要素整合、合作开放和校园文化等要素,每个要素都须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只有全面谋划、协调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地方高校转型才可能平稳顺利,才能走向成功。地方高校转型的重点包括:办学理念从“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型;人才培养定位从“学术人才”向“应用技术人才”转型;教师队伍从单纯的“学术资格”标准向“实践能力+学术能力”标准转型;教学理念从学科知识本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向职业技能本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转型;培养目标从文凭导向的“学术型人才”向就业导向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型,培养模式从产教分离、高校独立培养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转型;管理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运行机制从高度集权、管办评一体化向“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转型。

三、地方高校转型怎么转?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

(一)地方高校转型的策略

从策略上讲,地方高校转型要破解发展瓶颈问题,就要做到以下“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转型的起点是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转型的具体举措才能弹无虚发、命中要害,才能务实高效、事半功倍。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从地方高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转型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力求转型不走弯路、不做虚功。

2.必须承担服务地方使命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生存之基、活力之源,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唱响服务地方发展的主旋律,义不容辞地承担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使命。

面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地方高校须主动承担服务地方使命,调整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专业,跟踪行业科技进步和需求变化改造老专业,顺应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实现专业群建设与地方产业群发展紧密衔接,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就业无忧。黄淮学院将招生困难、就业无望的“物理学”专业改造为适应低碳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探索,就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一个成功案例。

3.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引入和扩大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是地方高校从根本上扭转“四脱节”局面的必由之路。

产教融合意味着地方高校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必须与企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需求相衔接,意味着行业企业全面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提供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训课程机会与实践指导,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

实践证明,能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是决定地方高校转型效果的关键。唯有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使地方高校无缝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形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新格局。

4.必须聚焦职业技能培养

适应区域经济“升级转型”需要,地方高校应当加强专业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保障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要求无缝衔接。要适应人才需求变化,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实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权威标尺,确保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就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求。

5.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

当前,地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锻炼和从业的经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建立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通过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双方密切合作、互利共赢。地方高校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淡化学历标准,强化职业能力要求,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工资制度,优先聘用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专兼职教师。要引进企业界优秀人才到校任教,扩大兼职教师、技术技能教师的比例,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地方高校转型的实现路径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转型绝非朝夕之功,必须依靠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观念先行、机制保障、典型示范、持续改进。地方高校转型的路径是:“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企业支持,凝聚共识、多方协同,整体谋划、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典型示范”。

1.政府应该为地方高校转型做什么?

欧洲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都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不难看到,政府的责任在于为地方高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举措有: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二是完善制度保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动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以评估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建立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重点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展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财务管理,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五是要扩大地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选人用人权和专业设置权;六是要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出台“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七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八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多种路径的转型探索实践,加强试点和舆论宣传工作,以成功典范引导更多的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

2.地方高校转型工作的切入点

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工作的切入点是: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形成产教融合的高校治理结构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深信,只要坚守服务地方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坚决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开创转型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