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师、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学校质量和发展的决定要素,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这个核心,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问题的提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只能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突破。而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首先须理清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怎样的转变?怎样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于研究,我们发现教学领域已有的成功探索,无一不是在学生学方式上做足文章。同时,这些教学改革都主要是基于现有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着眼于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改革目标都比较偏重学习过程的规范化和学习成果的量化。而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追求。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现代性转变,如何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现代性,如何通过学习方式转变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同高效健康发展?在我校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追求,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突破口,以优质社会化资源利用为途径,逐步形成了目标巡航(Target Cruising)、课程助力(Curriculum Assistance)、教学导引(Teaching Guidance)和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思路(简称“TCTS”)(见左图),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科学、有效和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和良好的办学效益。

“TCTS”系统建构就是要通过各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互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性和谐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TCTS”系统建构就是从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高远的发展立意出发,把学生长远发展问题聚焦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发展问题变得具体,使改革创新更加贴近实际,使教学工作更加系统,使学生终生发展更具潜力。

基于“TCTS”系统建构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实践上得到兄弟学校发展的实践检验,在理论上解决了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面临的实践困惑和普遍性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追求,我们的长期、扎实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可分三种过程:

第一,调查研究过程。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在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的形式,系统梳理了学生学习方式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师生的教学共识,学生普遍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50.9%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38.5%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83.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普遍的角色认同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推动者,83.6%的教师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71.6%的教师能够主动转变教师角色,自觉地从传统教学下的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化(见图1)。

图1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大多数学生重视课前预习,34.8%的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68.3%的学生偶尔进行课前预习,10.6%的学生在老师要求时才预习,只有9.9%的学生从没有预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难题,“自己先查找有关资料,如果还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同学”的比重占近70%,请教老师占14.9%,请教同学占23.4%,放弃和不予理睬占1.7%。

这说明,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学习方式是师生乐意接受和采用的方式,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充分发挥现代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

第二,系统建构过程。

要转变学习方式,不能仅在方式方法上用力,而应综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构建,即基于“TCTS”的系统的学习方式变革思路。

(一)目标巡航

目标巡航是指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也可以根据学情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办学目标,从而使学校始终处于一种适应自身特点的最佳的发展状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作为西安高新区为改善投资环境而兴建的一所民办中学,确定的育人和培养目标是:具有追求真理,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具有志趣高雅,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具有扎实基础,善于质疑的学术品质;具有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实践能力;具有组织协作,胸怀宽广的领袖气质;具有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国际视野。

我们将上述育人目标分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又将各方面的教育创新实践聚焦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发展要求,增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有效课堂的持续探索,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示范性和引导性;通过拓展学生学习途径和范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与价值;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和整合,为学生搭建展示现代学习方式的平台和桥梁。

(二)课程助力

建立符合学校办学目标,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培养目标,梳理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将课程目标确定为“修身养习”、“笃学明理”、“创新践行”、“大气乐群”四个核心要领,坚持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原则,从学生长远发展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下图为“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关联图”

上图为“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关联图”

目前,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开设有五个系列近百门校本课程,让学生在选择中发展自我,学习成长。学校现有近百个学生社团,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组织领导与协作,懂得责任与担当。学校课程体系分为六大类,一是基于基础:国家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其他类课程的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基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类课程,面向在此方面有兴趣的学生;三是基于挑战:对于学科优势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加深,如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或利用假期,在数、理、化、生学科方面,选派学生进大学学习,或请大学教授来校专题授课,面向学科发展有潜质的学生;四是基于创意:开设富有新意的课程,或是授课方式新意,或是课程内容新意等,如有华为公司联合开设的工程设计类课程,面向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五是基于整合:即将学科与生活,文科与理科,课堂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六是基于应用:开设有“产出”的课程,关注学科知识的应用,面向全体学生。如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进行投资实习等。

(三)教学导引

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我们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探索,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梳理,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聚焦课堂—课堂观察—课堂模式构建为主线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创新活动,形成了基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课堂”范式。

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明确目标—发现知识—参与过程—选择内容—掌握方法—探究疑难—自我检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合作学习模式:合理分组—明确目标—成员分工—合作探究—交流汇报—多元评价—反思拓展。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任务分工的个人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中的小组游戏竞赛等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模式:情境引入—过程体验—问题探究—分析判断—迁移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验课、研究性学习、专题探究等多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

(四)社会参与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坐落在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教育资源丰富而高端,具体而前沿,这为我校发展和办学特色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积极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深入实施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更深刻的社会基础。

1.建立区域社会实践基地,坚持“六个走进”,转变学生学习思考方式。

一是走进军营,每年举行新生军校夏令营,借助军营生活,对学生进行行为常规、学习常规及意志品质的训练;二是走进工厂和科研院所,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开发高新区软件园、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西安卫星监测站等多家国内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三是走进高校,组织学生进高校实验室进行研究,邀请高校教师参与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及大学先修课学习;四是走进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校学生历史课程校外基地,根据课程安排定期组织学生现场学习,我校有三名老师是博物馆的义务解说员;五是走进农村,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带有课题研究任务,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及研究性学习;六是走进社区,开展学校与社区共建活动,如义演、倡议、帮扶等活动。

2.加强国际教育教学交流合作,拓展学生视野,转变学生学习行为方式。

(1)建立国外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的确定,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将国外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适时抓住发展契机,借助国际教育平台,分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举办由国内外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校长教师、大学教授及我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国际教育论坛,提出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寻求解决的途径。

(2)深化国际交流学习

学校每年有20多名学生在美国姊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回国后继续加入原班学习。值得我们欣慰的是通过十二年的实践,这些学生不但讲落下课程很快补上,而且在高考中考出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有的考取了当年的陕西省高考状元,90%以上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还有学生考取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一位教育界人士感慨地说,老师们不敢放权一节课,总怕给学生没有讲够,高新一中的学生半年都没在国内上课,竟然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而且个个自信、自主、健康、阳光,综合素质高,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认为,学生在国外的半年,在目标驱动下,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实现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总结推广过程。

在长期的“TCTS”系统建构过程中,我们边实践探索,边总结提升,边推广改进。从中,我们的基本认识是,不管学校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上,只要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科学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以转变和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和关键,切实做好“TCTS”教育系统建构,并坚持做好长期的扎实的教育实践,就会使学校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概言之,就是学校发展要“以校情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以‘TCTS’系统建构为抓手”,其本质就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落实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讨运用的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对“基于‘TCTS’系统建构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改革进行了推广和实验,其中,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阎良西飞一中、安康市白河中学、陕西省榆林第二实验中学、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陕西省杨凌中学从各自的校情出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白河中学在课程建设上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而展开,重点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前期论证,师资培训,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组织课程评价,最后再实施,修改和完善。

2013年4月19日在耀州中学现场观摩会议,相关学校交流了“基于‘TCTS’系统建构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成效,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受到与会学校的重视,社会反响强烈。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形成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学校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必须以学校教学改革为促进,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立“减负增效”的常态机制,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丰富学校课程建设,完善学校育人体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教学领域。

相应地,教师则要彻底转变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并通过教学导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旨归,要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纵向的、横向的健全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深化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实践

“基于‘TCTS’系统建构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改革,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审视和考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问题,而这种转变不是空洞的,首先是基于课堂实践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教师能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课堂环境越是自由,学生就越是乐意释放自己的学习能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悬念的期望”,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力图合情合理地把学生的经验与所学知识关联起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方法,去认识“不是我该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样知道”的道理,以使课堂也具有社会交流功能。

三、探索出多种富有学校个性特色的校本“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理性认识,我们围绕“学习方式转变”这个核心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实施“合作生长课堂”模式。变学生在“教中学”为在“学中学”、“学中教”、“教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学生有无限的潜能,也有多样化的学习欲求。但学校现有的教师不完全能满足学生的这种要求,特别是在艺术、体育及探究性强的科目学习上表现较为突出。具体到不同学科,我们也总结了学科教法学法推进模式:

例如,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领域,指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如图:

在“基于‘TCTS’系统建构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改革思路的启发和指导下,杨陵中学实施“1+3+1”教学模式:前一个“1”是指课前“自主预习”;“3”是指课堂中“交流研讨”、“展示提升”、“当堂检测”三个环节,后一个“1”指课后反馈。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学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载体,倡导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统筹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不断优化学习的方法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012年4月,我们对杨陵中学“1+3+1”教学模式进行了观摩研讨,该模式实施近一年来,取得显著成果。

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一)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学校利用高新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创新人才培养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建立起了联动机制。四个学段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管理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有机渗透和整合。早在2008年,高新一中为就与大学共同进行“高中—大学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生进大学实验室参与实验研究,大学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设;将美国AP课程、英国课程引入学校。尤其是陕西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春笋计划”项目,为中学与高校及研究机构搭建起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平台,我校学生进入首批该项目。现在北京大学已率先携手部分高中,在高中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我校已开设了“微积分”、“电磁学”、“无机化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等大学先修课程,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学课程开设、教师培训及学生评价等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于先修课程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大学将计入相应的学分,免修相应课程。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对课程和教学有了更为深入准确的理解,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有21名教师被命名为省级教学能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基础。

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能有意识地观察、研究、学习和实践,理论和教研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教学案例,论文和教学设计,79人次获得奖励,形成研究成果集四本,为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命状态和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各种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预习、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合作、自主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等普遍提高。(上图为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在形成,有94.3%的学生能自主预习,75.8%的学生能掌握预习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见上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人数比例大幅度提高 ,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小组伙伴的肯定,并能为合作的活动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些过程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面向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得到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始终致力于通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授课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学校的阶段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取得的成绩有明显提高。通过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一系列方法,使学生在体验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能切身体会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所需付出的辛苦准备;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发现传统课堂上所不易发掘的学生的能力,从讲台以外的地方去观察学生、琢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易产生角色互换的体验,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双方的距离。

学校还通过国际教育论坛、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学生的国际交流、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拓展、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等,不断将国际型学校文化的建设推向前进,向“创建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二、反思

(一)薄弱学校和落后地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有待加强。教师业务素质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手段相对落后,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原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超常规的教学活动,是制约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不能有效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需要,也客观地制约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接受式学习的思想,是制约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观因素。

(二)对于部分学校推广“导学案”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指导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过渡期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科学长远评价,推动改革方案顺利实施。

(三)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学习的方法指导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