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5月16日,张艺谋第20部电影作品《归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改编自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陆犯焉识》。施耐庵文学奖是由兴化市人民政府设立、以“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命名的长篇叙事文学奖。《归来》根据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讲述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文革”年代历经磨难的深沉爱情。张艺谋选取了小说最后30页的内容,对细节的处理颇花心思,邀请大牌戏骨们重磅助阵。

该片由陈道明、巩俐、张慧雯领衔主演,郭涛、刘佩琦、祖峰、闫妮、张嘉译、辛柏青、陈小艺、丁嘉丽倾情出演,入选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最终在中国内地收获2.94亿票房,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归来》除了是张艺谋时隔多年回归文艺风格外,更是首次采用了世界最尖端的4K高视效制作技术,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IMAX文艺大片。该片被编剧邹静之称为苦心之作;被作家莫言称为直指人心的电影;被导演斯皮尔伯格评为震撼、感人与深刻的电影。

张艺谋新片《归来》公映至今月余,不负期待成为公众话题焦点。从各个角度衡量,这部电影都必然是2014年不多的还值得被谈论的国产电影。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艺谋作品的水准几近失控。但无论如何,他依然是本土导演中的佼佼者。且《归来》以原著的声势为依托,实在有太多成为一部优质电影的可能。然而,看完影片的感觉还是有一腔抱负无从寄托的空虚。那是攒了满满的热情准备为导演鼓掌叫好,却一下子发现根本无从叫起,心顿时空了的茫然。

笔者并不为从《陆犯焉识》到《归来》,对原著的改编剑走偏锋,情节剥离的只剩原著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失望而否定电影。从电影的文学改编模式本身而言,类似《归来》这样的处理方法仍属中规中矩。而一旦从文学走向电影,改编就是一次再创作。哪怕如某些言论所认为的《归来》从《陆犯焉识》里拿来的不过是陆焉识和冯婉瑜这两个名字。其实所有对影片脱离原著大为诟病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影片本身的不够完满,如果影片基于自身的再创作达到观众心理预期,是否遵从原著就只是一个纯观念性的问题,而不会像如今一样,仿佛电影的失败全在于没有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

事实是,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原著,《归来》依然有足够深厚的底子支撑起自身,成为一部内容和它的名字一样意味深远,有无限叙事可能的电影。因为种种原因,二十年有家归不得的丈夫终于能够回家,夫妻因此可以团圆,然而妻子却患了失忆症——这样一句话在创作的技术层面上提供了太丰富的创作素材,有无数条道路可以通到终点,甚至有无数个终点令创作者选择。故事最终以目前的方式呈现,很难认为简单的仅仅是编剧水准高低的问题,更有可能就是一个选择的结果。这样的选择可能基于个人喜好,也可能如一些观点所认为的考虑到审查制度不得不如此妥协——这个说法倒是为影片开脱了。就算作为一部讲述黄昏恋情,浪子回头的纯爱电影,《归来》改良自我的空间都相当广大。

但凡涉及有较为复杂政治背景的电影的失败,惯性的评论总拿太过淡化这个政治背景说事。我们都忽视掉的根本性的一点是,电影固然会因为它背后强大的时代背景和对政治的批判而显露出某种深刻,但电影更多的存在方式是——电影本身。电影更多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在于它描写了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人性,在普世和庸常的环境和价值观下,而非特定和极端的情境。具体到《归来》,就是当离散多年的夫妻终于有机会重逢时,期待多年,忍耐多年,揪心多年,已年华老去的彼此之间重新相认相识的过程和其中那份难以言说的感情。这一切,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难有切身体会,也需要极敏感的心灵去感知。但若说非要经历过才能理解,所有的艺术作品恐怕都将无法存在。如果说,这是一部在拍摄立场上将年轻观众拒于门外的电影,在商业诉求方面显然不可能。虽然为数不少的评论指出影片节奏平缓,画面用色清淡,毫无任何特效、特技、商业噱头来为影片增加卖点,从而说明导演在刻意地弱化影片的商业性。然而,单看影片的演员阵容就足以将这一结论推翻。一部拥有众多明星的电影如何能叫做不商业,启用明星拍摄电影是商业片定义的首要元素。《归来》在刻意低调的外表之下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电影。

一面是骨子里极度的商业化,一面是表面影像刻意地去商业化。两种极难融合的元素的拼贴,成就了今日差强人意的电影《归来》。目前的表现,导演和编剧缺乏驾驭这样一部电影的能力。从影片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们异常的努力,想象着这样一对夫妻的重逢,想象他们之间深如大海的思念和相知。以他们所能设想的种种方式来外化这种情感——弹琴、读信,大年夜的一碗饺子,从最平淡的生活到浪漫地带有小资情调的景象——当《渔光曲》缓缓响起,影片煽情的意图无比明显。

相逢对面不相识的无奈是人世间的大痛。卑微如我们,卑微如陆焉识,在这个世上所能拥有的,所能寄托的,所能将幸福系之于其上的,最终不过是一点凡人的情感。这情感让渺小的个体生命拥有一些光亮。由此,陆焉识的一切行为并非不感人,冯婉瑜将近二十年每个月五号带着书写着陆焉识名字的牌子到火车站等候西宁来的火车更令人唏嘘心酸。然而影片为这对夫妻选择的相认方式决定了影片的整体质地。一遍遍地尝试以不同方法唤醒记忆的情节将影片带入了抒情小品的境地。影片叙事前提所必然产生的接近绝望的疼痛被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在众多的评论中曾经看到一段,评论者说如果能将书中陆焉识在楼下看到楼上,冯婉瑜和丹丹恰好在窗口的情景拍出来该有多好。相信这是很多读者和观众的心声。想起一部叫做《纯真年代》的美国电影,影片结尾,恰好也有一段男女主角分离数十年后再次能够有机会遇见,男主角却最终选择不重逢的场景——整体画面和《陆犯焉识》中的非常接近。情感上无比克制、镜头表现含蓄优美。《归来》却有心地将这样的情景舍弃,是纯技术性问题还是认知上刻意的取舍呢?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宋人十三个字道尽陆焉识归来的坎坷和苍凉。千百年来,人的际遇和情感并无变化,影片质量高低实在和是否强化特定的时代背景没有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