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高考前总能看到各地高三学子们撕书的新闻,作为高三学生们的一种特殊解压方式,大家往往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来看待。然而今年发生在长武的这起“撕书殴师”事件,虽是个案,但却足以让我们开始反思。

事件:老师被打得头上脸上全是血,只因不满老师制止撕书

长武县中学主管政教工作的副校长谢林平说,5月30日,是高三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天上课,下午他们就将放假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场疯狂的撕书活动在高三教学楼上演。漫天的碎纸片如雪花般飞落,瞬间落满了整个地面。高三学子们通过撕书宣泄压力,以表明“最后一考的决心”。因为担心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当天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

谢林平介绍,上午11时许,正在三楼撕书的高三一名学生被巡查的曹老师撞了个正着。被训斥后,该学生停止了撕书行为,曹老师则继续去四楼巡查。大约20分钟后,曹老师从楼上巡查下来,刚走到四楼楼梯拐弯处,突然从四楼和三楼冲出两伙学生用拖把棍将他打倒在地。当时,50岁的曹老师被一下子打蒙了,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看见被自己刚刚训斥过的那名学生才明白过来。眼看着被一伙学生围殴,曹老师只得还手,将带头的学生的头部打伤。等到其他老师闻讯赶来制止时,曹老师的头上和脸上全是血,衣服也被整个染成了红色,光擦血的卫生纸就扔了半纸篓。而学生用来打人的三根拖把棍,也已被打断成好几截。

谢林平介绍,被打的曹老师是学校教科研处副主任,打人的6名学生全都是高三学生,学习“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

6月7日,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对于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终于要从将近一年多的“炼狱”生活中解脱出来了。为了释放心中积蓄已久的压力,宣誓、喊楼、撕书,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在学校上演,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为了制止危险的发生,有些学校还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在长武县中学,就有6名高三学生因为不满老师制止他们“撕书”的疯狂举动,而对自己的恩师进行围殴,致使老师头部受伤。这也成为了高考前期,他们在学校上的血淋淋的“最后一课”。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引领者,老师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胜过父母。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不应该秉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吗?老师管教学生,学生却围殴老师,这样的事实真的让人无法相信,这种局面的出现到底是为何?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沉思。

“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备各种学习、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严重偏离了这一轨道。单纯的追求分数,督促学生学习只为了高升学率这些虚华的东西。很少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致使许多学生不懂得尊师重教的崇高美德而犯了大错。

“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功利浮躁的物质化大环境是“帮凶”。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教育俨然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原始的积极的功能,而大多数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过度呵护,使得学生心理或弱不禁风,或桀骜不驯,相形之下也使得老师正常的教育职责愈发捉襟见肘。这更使得学生心中对他人的关爱、对老师的尊重、对法制的敬畏被挤压至逼仄地带乃至悄然消失。

人生的旅程是学无止境的,现代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要让他们懂得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切勿让中华传统泯灭如斯。(杨海静)

学生群殴老师,岂能“为高考不报警”

高三毕业生临考前撕毁学习材料,这几年因为传播手段发达,竞相仿效,从一些地区的“高考加工厂”“高考集中营”蔓延到很多城市。此举非但没有应有的社会批评,反而得到不少“理解”。比如,认为应当允许学生发泄以“减压”,认为仅仅是“青春的野性”;同时,也有人称赞校园防火工作做得好,赞赏学校对学生宽容,等等。

我对此感到不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文明人,学校教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社会究竟应当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学校教育?在追求文明的法制社会,人们对教育应当有理性的思考,努力去改变不合理的现象,而不能认为“我付出了”“我吃苦了”就可以为所欲为。

从该事件报道的细节看,打人的学生肆无忌惮,冷酷残忍,如果不是被老师们制止,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不能忽视这样的现象,因为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竞争扭曲毁坏了社会价值观,让一些学校的教育失范,教师的教育行为违反常规,部分青少年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担负的重压,于是丧失理想,变得自私冷漠;而学校的德育标准随之下降,放任自流。

事件起因仍需调查,我们不能排除该校管理和教育中有失误之处。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中往往重视升学指标,以之为政绩,而不问学校的法治教育,社会往往也只看考试升学率,而不关注校纪校风。如果能真正严格地考查学校工作,有可能发现,一些学校从行政管理到教学行为,从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到处都存在违法现象。学生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打个把人”自然不算事。

这次学生殴打教师的行为如何定性,目前暂无消息。报道说“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打致伤的曹老师“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因为要参加高考,这6名已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学生群殴教师而不被及时追究,那么,明天还会发生什么呢?

主事者鼠目寸光地充当“和事佬”,既违反了社会公德,也伤害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丧失基本伦理,容忍学生违法,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大学生”,这就是学校对社会的奉献吗?

把学生教到能群殴教师,并“暂不报警”,他们可能忘了:还有几千学生在学校看着呢。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这种“协调”基于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实在匪夷所思。 (吴非)

高考撕书可饶,殴打老师不可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从哪个学校开始,高考前几天或高考一结束,一些学校的高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课本、讲义等撕成碎片,当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面,奋力向空中抛去,在众多考生的尖叫和狂欢声中,伴随学生一路走进考场的课本讲义等荡然无存。

十年寒窗苦,学生在高考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整个备考期间,学生们被那些成堆成堆的书压抑到几近崩溃,现在终于熬出头了,解放了,体会到了一种“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快乐,终于不用再那么起五更爬半夜地刻苦读书了。拼搏三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现在考完了,书有何用?考上大学,便可高枕无忧,要书何用?在他们眼里,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课本、讲义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当目标实现时,工具便可随意丢弃。

如果认为学生撕书是高考压力的一种宣泄,我们对于撕书行为还可以给予谅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心理上都没办法饶恕殴打老师的学生。试想,一名学生,连最起码尊师爱友的德性都不具备,那么他念多少书有何用?考上大学又有何用?

而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殴老师暂不报警,表面看来是好事,既可以做到不影响学生参加高考,又不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但实际上校方属于法盲行为。校方的做法无疑助长了打人学生的气焰,而且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

高三学生已属成年人,具备独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应该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行为负责任。笔者希望相关法律部门能彻查此案,绝不能让高考成为学生施暴的挡箭牌。(尤雪玲)

综合成绩一般,其中两名学生在学校有过打架行为。

6月1日上午10时许,在长武县医院急诊科观察室,右眼明显发青的曹老师正坐在病床上打吊瓶。“我现在头晕,说不了什么。”见到记者,曹老师似乎不愿多说,马上躺倒在床上,拉上被子,转过身一言不发。急诊科值班室医生说,曹老师的伤情诊断为“外伤性头疼”,类似于脑震荡。

回应:教育局学校协调暂不报警

谢林平说,事发后,曹老师被送往医院治疗,受伤的那名学生因为伤得不重已经回家。本来,曹老师家属坚决要报警,但是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报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备考,毕竟他们上了这么多年学很不容易。

长武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李建林说,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曹老师现在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

学生围殴老师,长武县街头不少人都听说了此事。“这样的学生就算考上大学又能怎样?”一位居民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学生只注重学习,却已丧失了一些传统的优秀品质。

网言众议:

“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

6月7日,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对于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终于要从将近一年多的“炼狱”生活中解脱出来了。为了释放心中积蓄已久的压力,宣誓、喊楼、撕书,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在学校上演,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为了制止危险的发生,有些学校还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在长武县中学,就有6名高三学生因为不满老师制止他们“撕书”的疯狂举动,而对自己的恩师进行围殴,致使老师头部受伤。这也成为了高考前期,他们在学校上的血淋淋的“最后一课”。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引领者,老师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胜过父母。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不应该秉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吗?老师管教学生,学生却围殴老师,这样的事实真的让人无法相信,这种局面的出现到底是为何?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沉思。

“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备各种学习、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严重偏离了这一轨道。单纯的追求分数,督促学生学习只为了高升学率这些虚华的东西。很少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致使许多学生不懂得尊师重教的崇高美德而犯了大错。

“撕书殴师”使尊师重教传统泯灭如斯,功利浮躁的物质化大环境是“帮凶”。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教育俨然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原始的积极的功能,而大多数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过度呵护,使得学生心理或弱不禁风,或桀骜不驯,相形之下也使得老师正常的教育职责愈发捉襟见肘。这更使得学生心中对他人的关爱、对老师的尊重、对法制的敬畏被挤压至逼仄地带乃至悄然消失。

人生的旅程是学无止境的,现代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要让他们懂得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切勿让中华传统泯灭如斯。(杨海静)

学生群殴老师,岂能“为高考不报警”

高三毕业生临考前撕毁学习材料,这几年因为传播手段发达,竞相仿效,从一些地区的“高考加工厂”“高考集中营”蔓延到很多城市。此举非但没有应有的社会批评,反而得到不少“理解”。比如,认为应当允许学生发泄以“减压”,认为仅仅是“青春的野性”;同时,也有人称赞校园防火工作做得好,赞赏学校对学生宽容,等等。

我对此感到不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文明人,学校教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社会究竟应当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学校教育?在追求文明的法制社会,人们对教育应当有理性的思考,努力去改变不合理的现象,而不能认为“我付出了”“我吃苦了”就可以为所欲为。

从该事件报道的细节看,打人的学生肆无忌惮,冷酷残忍,如果不是被老师们制止,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不能忽视这样的现象,因为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竞争扭曲毁坏了社会价值观,让一些学校的教育失范,教师的教育行为违反常规,部分青少年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担负的重压,于是丧失理想,变得自私冷漠;而学校的德育标准随之下降,放任自流。

事件起因仍需调查,我们不能排除该校管理和教育中有失误之处。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中往往重视升学指标,以之为政绩,而不问学校的法治教育,社会往往也只看考试升学率,而不关注校纪校风。如果能真正严格地考查学校工作,有可能发现,一些学校从行政管理到教学行为,从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到处都存在违法现象。学生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打个把人”自然不算事。

这次学生殴打教师的行为如何定性,目前暂无消息。报道说“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打致伤的曹老师“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因为要参加高考,这6名已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学生群殴教师而不被及时追究,那么,明天还会发生什么呢?

主事者鼠目寸光地充当“和事佬”,既违反了社会公德,也伤害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丧失基本伦理,容忍学生违法,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大学生”,这就是学校对社会的奉献吗?

把学生教到能群殴教师,并“暂不报警”,他们可能忘了:还有几千学生在学校看着呢。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这种“协调”基于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实在匪夷所思。 (吴非)

高考撕书可饶,殴打老师不可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从哪个学校开始,高考前几天或高考一结束,一些学校的高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课本、讲义等撕成碎片,当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面,奋力向空中抛去,在众多考生的尖叫和狂欢声中,伴随学生一路走进考场的课本讲义等荡然无存。

十年寒窗苦,学生在高考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整个备考期间,学生们被那些成堆成堆的书压抑到几近崩溃,现在终于熬出头了,解放了,体会到了一种“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快乐,终于不用再那么起五更爬半夜地刻苦读书了。拼搏三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现在考完了,书有何用?考上大学,便可高枕无忧,要书何用?在他们眼里,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课本、讲义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当目标实现时,工具便可随意丢弃。

如果认为学生撕书是高考压力的一种宣泄,我们对于撕书行为还可以给予谅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心理上都没办法饶恕殴打老师的学生。试想,一名学生,连最起码尊师爱友的德性都不具备,那么他念多少书有何用?考上大学又有何用?

而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殴老师暂不报警,表面看来是好事,既可以做到不影响学生参加高考,又不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但实际上校方属于法盲行为。校方的做法无疑助长了打人学生的气焰,而且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

高三学生已属成年人,具备独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应该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行为负责任。笔者希望相关法律部门能彻查此案,绝不能让高考成为学生施暴的挡箭牌。(尤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