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老河口八小听了一节相当精彩的美术课。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专家委员会成会员、美术特级教师王竹老师也给予了好评,但是王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执教者有明知故问行为,提出了很多没有价值的问题,还在参与展示的学生并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号召学生鼓掌。因此,王老师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恳诚地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治理“两滥”的主张。我想我们的高效课堂确实应该理直气壮地向这两种教学行为说“不”。

翻开我的听课笔记本,几乎堂堂课都能找出老师提出无用问题或者廉价表扬的场景,而且我的评课中对于老师的这些行为还下了“善于调动学生”、“能够循循善诱”、“充分运用表扬”等评语。对照王老师的谆谆教诲,我感到惭愧,也引发了很多的感慨。去年九月听了一节语文课,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市级骨干教师讲的,老师走进教室就春风满面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又让学生大声再说一遍,学生又大声说:“喜欢!”老师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请大家注意听。”学生热烈鼓掌,直到老师再三示意安静,掌声才停下来。这个小环节大约耽搁了一分钟,中间老师又多次让同学们鼓掌鼓励回答问题的同学,仅仅对朗读有感情的同学就鼓励了几次,其中有一个同学读得稍微逊色,掌声不够激烈,老师鼓动大家不要吝惜掌声,教室内又响起了“哗哗”的掌声。因为这节课我兼任摄像,保存有原始素材,回放后把浪费的时间算了算,长达4分钟。

三月份我自己讲了一节美术公开课,感觉提问也很值得推敲,比如在讲《鱼的变形》的时候,我问学生看过哪些鱼,目的是唤起学生对鱼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鱼的身体结构,对于鱼的种类,学生回答踊跃,甚至对娃娃鱼、美人鱼是不是鱼类争论不休。导致这堂课时间不充分,影响了后面的点评和展示。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影响了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另外一个班上常规课的时候,我在《导学案》上直接画了一条大家熟悉的鲫鱼,用序号标明它的组成部分,学生直接填出名称,一分钟就解决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也形成了一些随意表扬的坏习惯。虽然想法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但是过于泛滥。

王竹老师说老师与学生的交谈应该是发自内心地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贵在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随口可以说出的答案,是没有价值的。课堂表扬应该是真诚的,是在最为出彩的地方情不自禁的。认真揣摩,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杜郎口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上课讲的地方不超过十分钟,想想是很有道理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老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老师把讲台当作个人展示的舞台,讲得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学生听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课堂还有什么生机呢?老师少讲精讲,特别是不讲废话,少提没有用的问题是很必要的。导致老师提问不够精准的原因,我想来自多方面,有备课考虑面面俱到,抓不准重难点;也有对于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推敲,没有结合学情,没有分析这个问题究竟该不该提出,怎样提出更加合适?还有是长期形成的一些随意性的习惯。随口就问“好不好”“对不对”……老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是老师的主要工具之一,如何锤炼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老师巧妙地点拨,耐心地引导,热心地启发,很多时候是用问题的形式,而如何科学地提问,实在值得研究和琢磨。

专家指出学生成长过程里对于表扬的在意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低龄儿童给予反复的表扬甚至违心的表扬,都可能使其兴奋更加起劲更加专注,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过度的表扬反而让他对表扬不在乎不敏感。我有个同事不苟言笑,很少批评或者表扬学生,有一次他看了一个学生的作文里写了人物正是他,他就把这篇《最严肃的老师》这篇作文在班上读了,而且表扬了这个同学文笔流畅,刻画细致入微,事例鲜活,他也诚恳地表示自己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渴望大家和老师交朋友。这次让很多同学看到了老师可爱的一面,这天的日记大家无一例外地写了这件事,受表扬的同学很受鼓舞,其他同学也感受到了老师“外冷内热”。对于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他们同样有得到肯定的需求,但是随意性的表扬会让他们感觉缺乏足够的分量,反之在该表扬的时候给予表扬是最合适的。心理学认为越是容易得到的越是不能让人珍惜。记得十多年前“宋庆龄樟树奖”获得者王蓬老师给我们上辅导员课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们不要任何场合都要求大家给某人掌声,也不要限制学生在他们激动的时候自发鼓掌。”此言堪称至理名言。

建设高效课堂首先要剔除杂质,逐步杜绝浪费时间的不良行为和习惯,用理智的思想和火热的激情激活课堂,用积极的因素驱除消极因素,敢于拿出“治庸”精神。那些长期的积习固然难以根治,可是只要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气概,完全可以解决。光说不练等于白干,治理“两滥”(“滥提问”、“滥表扬”),需要老师们从我做起,在反思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