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临终疑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留心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带着这个问题,也带着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阅历和思考,近年来我作为陕西省美中校长跟班研修的中方校长二次踏上大洋彼岸,希望在对美国教育的学习考察中找到破解的途径或方法。通过参加研讨会、报告会、参观大中小学校、考察教育设施、实际跟班学习等方式,充分深入地了解美国国家、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各市及各个学校的文化历史、教育资源、基础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学校特点和管理、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教师评估和教师职业发展、学生的品格教育与学生评价等教育现状。

确实,美国的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虽然这并不是我们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但确确实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和反思。

一、教育本身就是无止境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作为一名中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美国的考察学习特别受到美国中小学管理者及教师的欢迎,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实际上,美国从政府到地方,普遍认为自己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培养方面远不如中国。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在某些课程的设置上,特别是在考试评价上,他们也有学习中国的地方。在我们接触的教师中,也有人会很认真地主动询问中国基础教育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对我们正在淡化的评价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对中国的新一轮课改,对我们刚刚开始进行的教师轮岗等问题,对于我们的解答,他们有时赞同,也有时表示无法理解。

在美国,我与考察学区的每一位董事,每一位校长都进行了交流,有多次的午餐、晚餐也是特意轮流与这些董事、校长一起进行的。他们董事之间的合作,校长之间的配合,以及教师们的工作状态,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领导的团队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也正是这两种精神,使得学区的教育成为全州或全市的典范。

无论是工作还是就餐,他们共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这句话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美国教育团队交流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帮助对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将为对方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之一。美国教育界官员以及校长关注的不是成绩的表白,不是困难的推诿,而是问题的解决。这种责任意识和对工作的热爱正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落实的关键所在。

二、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统一才是真正有灵魂的教育

在美国我最大的感受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换句话说,中西方相似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际落实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教育落实的差异,对社会的影响、个人的影响、国家的影响、却尤为深远。

1.课程设置真正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美国中小学也是三级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从初中开始,学生除了必修4门基础学科(数学、英语、社会、科学)外,还可以自由选课,每所学校开设的自选课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包括驾驶、机械操作、建筑设计、修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摄影、绘画、音乐、话剧表演、管乐、弦乐、理财、烹饪、服装设计等。学生只要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进修高水平课程,其学分也可记作大学学分。

美国各学校学生的自主活动丰富多彩,尤其以体育和艺术两方面人数最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其中选择至少一项作为自己的选修课。学校根据学生选修的情况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如组建各种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组建了各种运动队,有排球、美式足球、棒球、垒球、篮球和田径队,并将优秀运动员和学生名字刻在校史铜牌上。我有幸与舍伍德中学橄榄球队的八十多位学生一起共进了一次晚餐,这个球队在去年的联赛中获得了冠军,孩子们那种自信的表情、强健的体质、富有表现欲的个性,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孩子的不足。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学多悟少”,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学少悟多”。我看不然,中国学生的知识量要比美国学生多得多,也复杂和深入得多,但中国的知识大多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所学知识大多应用不到社会实践中。相反,美国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比中国要浅显得多,容易得多,但却能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强。这也许就是两个国家教育中最大的差别吧。

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国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于实践之中,并能够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基础,能够很好地自主独立生活,能够帮助人,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教育的灵魂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主而非随意自由,这是美国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随意进出教室,穿着千奇百怪,发型个性十足,吃喝不分场合,座位横七竖八。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走道上、公共休息区、餐厅餐桌上、图书馆随处可见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多数抱着电脑在学习,也有的是三两个一起讨论问题。

学生不固定在同一个教室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教室是移动的,课间只用5分钟,要从一个教室到另外一个教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同学,学习研究的氛围不同,更有助于学习和交流。有时候同一间教室学习内容也不同,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做不同的事情,教室里的桌椅可以任意组合,实现教学的功能,学习效率高。

在中国有个误区,都说中国的学生苦、家长苦,美国学生学习轻松,没有作业。实际上,确实像国内报章中所说,美国学生学习相对轻松,作业不是没有,但比较少,只是一张A4纸,各科印好后带回家做,题目比较简单,书面作业确实只要30-60分钟就可以做完。但是,老师还会布置阅读(课外书籍)的作业,并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实践性很强的,需要到室外去做调查的,或需动手制作的作业。这样加起来,时间不会比国内学校做作业的时间短,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程度却大有不同。

3.严格科学的管理成就有灵魂的教育

在美国,面对自由自主的教育场面,比较我们的校纪校规,我不禁疑问,会不会有学生浑水摸鱼呢?为此我专门找校长们探讨了几个问题:

一是迟到的学生怎么处理?

二是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如何对待?

三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成绩?

在舍伍德高中学校入口进来的通道上专门有一个办公室,就是检查学生迟到的,学生迟到必须登记,迟到多少时间放学后就迟回多少时间进行补课,如果迟到的时间较长,那么星期六到校安排老师补课。学生上课如果使用手机玩游戏,第一次将没收,交家长,第二次让家长带回去在家学习一周。评价学生成绩一般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虽然也考试,但是考试成绩看的是同样分数情况下学生的进步情况,不排名,不公布成绩。

同样是手机问题,为什么在美国是一个似乎很普通的违纪,而在国内,已形成教育界“谈机色变”,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的敏感话题。有一位网友谈到,现在外国人发明智能手机和当时提炼鸦片一样,这种新型的精神鸦片正在击垮着中国的一批未成年人。尽管这种说法或许夸大其词,但围绕手机出现的教育冲突却越演越烈,我们与学生、我们与家长、我们与社会,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家长与社会,仅仅就一个“手机问题”,能够折射出多少本身不应该存在于教育中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学校问题。

三、有灵魂的教育评价助推有灵魂的教育

原以为考试是中国的特色,其实不然,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必然要考试,只是中国大部分考试是选拔考试,而美国考试主要是水平考试,这就导致考试的意义不同,其作用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各个州的统一考试是教育厅花巨额经费从试题公司招标购买试题,严格组织的,其结果的分析和用途工作十分精细。此成绩除考评各学区和学校教育质量外,更重要的是深入检查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提出改进计划,发现学区或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区的整体发展。同时,联考为学生提供考试成绩报告,但目的并非给孩子排一个名次,而是按照考试结果说明孩子的各科目学习现状,给孩子和家长说明孩子在科目上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通过评估的数据更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合理预期自己的学业水平,规划自身的学业发展。

中国的应试教育不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而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中国的高考是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虽然现在开始考虑综合素质评价,但作用甚微。而美国的教育则是从每一个学生需要出发,是适应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教育。美国的“高考”则是“三合一”:“ICT高考”分数、高中平时成绩及教师评语、综合素质评定(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等)。这样两种不同的高校录取方式,直接决定了高中教育的理念,其结果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在培养“考生”,而不是“学生”。

四、公民教育的灵魂是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美国没有思想品德课,但他们的品德教育却时时在进行着,而且一点一滴渗透到骨子里。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成就了现在的自由教育精神,承认每个人个性发展层次,尊重思维的自由与个性自由。

美国中小学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高中要求在社区志愿服务必须要有60小时以上的记录,否则不能如期毕业。而且申请大学,志愿服务情况也是录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好多学生周末和节假日会到老年公寓照顾老人,也会在社区给小孩子辅导,会到医院照顾病人,有的甚至在假期跑到一些贫困国家做志愿者。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良好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高中也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为什么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最终形同虚设,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志愿者,社会服务何时能进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何时能成为考察学生的必备项目?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何时在中国,像“老人扶不扶”这样的问题讨论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反面教材……这些都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有的人说,美国家庭观念淡薄,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真正体验美国家庭教育,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艰辛。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总能看到家长志愿者在服务,有的到小学照顾幼儿、有的到学校给孩子讲座、有的提供聚会的晚餐、有的义务当活动教练,好多学校的设施设备是家长捐助的。学区的教育制度的出台,教材的选择以及课程的开设,家长都积极参与,他们就是学校管理的一分子,是在为自己的教育服务。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和谐、平等、友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父母要与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决定了美国青年一代比一代更独立。和美国人打交道,日久你就会发现他们在培养孩子的目标方面和中国父母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津津乐道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美国父母更侧重对孩子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并教会孩子独立、合作、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性格,通过艺术熏陶,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孩子的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走进美国教育,却发现,美国的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孔子教育思想竟有许多契合点:如美国“人人都受到平等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异曲同工;美国的“发现教学”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如出一辙;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内涵相同;美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孔子的“学、思、用结合”目标一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美国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思想层面上与孔子的思想相契合,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到了实处。最可贵之处还在于,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教育精神,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层推进的新阶段,钱学森之问也在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世界的教育潮流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教育土壤,不断探索创新,追求教育真正的灵魂,担负起复兴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