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联系数学知识与现实知识的桥梁,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题目稍有变化,有些孩子就无从下手,缺乏解题的灵活性。如何有效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了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审题训练

受儿童计算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限制,低年级的问题一般都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而且出现的数据较小。有些孩子“找规律”,学了乘法,题目中的文字一个都不读(因为认字不熟练),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数直接列乘法算式;学了除法,就列除法算式。因此,教学实际问题,要注重读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一年级最初的实际问题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如

像这样的图,也要带领孩子仔细观察,即读图,分析知道了什么和什么,要求什么,用三句话清楚地表述图意,然后思考怎样求,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孩子明白要知道两个条件,才能求出一个问题。明白要把两个量合起来用加法,从一个量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用减法。之后,教材上出现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到二年级上册就出现了纯文字的实际问题,更要带领孩子认真读题。在反地复读题、分析、思考中,孩子们就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注重提问训练

善于思考,有创造力,这些品质不是一个人自然具有的,而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可以经常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如给孩子提供一些信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一个孩子想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我们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时我们就播下了一粒创造力的种子。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读到相同类型的信息,就会条件反射出这些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粒创造力的种子都会渐渐长大,并开花结果。

三、选择信息训练

根据问题去寻条件,也就是想清楚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性,不能自觉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生活。因为生活是丰富的,其中信息量很大,要解决问题有些信息是必要的,有些是多余的。当孩子不会根据问题进行有目的地选择时,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利用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进行训练,培养孩子从较多的信息里识别多余条件、捕捉必要条件的能力。

(1)小红带了多少钱?

(2)小亮带的钱和小红同样多,可以买几袋饼干?

(3)小明带了20元,给小红多少元两人的钱就同样多?

在期中考试前,对像以上第三问那样使两个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进行了重点复习。可期中考试的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共50人,有8人错了。订正时我作了了解,原来不会解答的原因是,解答第三问时这些孩子没有发现这个条件就是第一问的结果。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从较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解决问题比一般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孩子由一般的实际问题一下子到复杂的多信息的问题,有点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过渡性的练习——填补信息的训练。如在孩子解答上一题之前,可以做一做“小明有20元钱, ,小明给小红多少元两人就同样多”或“ , ,小明给小红多少元两人就同样多”。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看问题、想条件,当信息复杂多余时,孩子就会自觉选择必要条件了。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罗万象,数学中的实际问题种类繁多。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在课改的前行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