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交流指在课堂特定的情境中, 参与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将教学信息在师生彼此之间以及自身内部进行感知、体悟、流通、交融以及反馈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要让小学生对数学文本以及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的思考;与老师、同学分享数学方法,交流数学思想和策略;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观点的冲击与碰撞,不断地修正、巩固自身对数学的理解,内化和构建成多维的、有意义的数学知识体系。一、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

1.课堂交流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但在实施交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些教师刻意制造一些交流,采用简单的是非判断,学生机械性回答。这样的交流使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学生所获甚少,空洞无物。这种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不明显。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的肤浅化,学生也会失去参与交流的热情和兴趣。

2.课堂交流存在围堵学生错误的现象。

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课前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预设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刻意避开这些陷阱,时刻阻止这些犯错误的情况出现,呈现了一个完美的、人人“都学会”的课堂。

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不够完整,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剔除冗杂信息的能力还不较弱,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而且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教师不是利用好这些错误作为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不去研究这些错误背后的原因,而是防止学生出现错误,不断引导指向正确答案,然后就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所谓的标准方法,而不去思考和推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武断地提出观点,认为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对其他观点毫无根据地反对,造成思维的深刻性不足。

3.课堂交流存在参与度低、主动性不够的现象。

提出问题是指学生询问老师和同伴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由于长期受到教师是权威的惯性影响,学生更多是在课堂上虚心听讲,不提出任何质疑,更谈不上在预学过程中产生问题,课堂交流中主动带着问题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其实学生可以有很多方式主动参与到交流中,比如参与操作、合作学习、总结评价等。

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为了教学进度,为了防止差生出现错误,往往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参与课堂提问与质疑,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以后就更加不愿意参与课堂交流了,产生学习和交流的恶性循环。

二、有效交流的策略

1.建立和谐氛围,培养交流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程度,形成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积极主动的交流意识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已经不是领导者与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交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需要用其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艺术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是有效交流的保证。调动学生数学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使学生从被动交流到主动交流,从自发交流到自觉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交流的乐趣。

2.创设真实情境,激发交流热情。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逻辑思维还比较薄弱。加强直观教学,可以使难懂的数学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创设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列举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例或者提供实物,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学生在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比较,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发展,学会一些数学的思考方法,发现和内化一些数学规律。

3.优化提问层次,突破交流难点。

在教《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知道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能清楚地辨析百分数的含义,我特意出示了这样一个颇具开放性的表格:

项 目 每100克 营养率

蛋白质 2.9g 5%

脂肪 1.3g 2%

碳水化合物 4.7g 2%

师: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吃、穿、住、行样样离不开它,这是老师在一个牛奶盒子上看到的一个表格,你在这儿看到了百分数吗?

生:看到了,有5%和2%。

师:那你知道这两个百分数的含义吗?

生1:蛋白质所能提供的营养占这瓶牛奶所能提供总营养的5%。

生2:2%表示脂肪提供的营养占这瓶牛奶所能提供营养的2%。

生3:还有一个2%表示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营养占这瓶牛奶所能提供营养的2%。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看这儿有没有一些隐藏的百分数呢?

生:有,每100克牛奶里有2.9g蛋白质。

师:不错,百分数的确就是在描述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可惜你说出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没有用百分数的形式说出来。

生:蛋白质的质量占100克牛奶的2.9%。

师:那么200g牛奶中,蛋白质的质量是不是占200克牛奶的2.9%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是的是的。

师追问:那么300g牛奶呢?400g牛奶呢?……

生:只要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蛋白质的质量占这瓶牛奶质量的2.9%。

生2:我还看到了脂肪的质量占这瓶牛奶质量的1.3%。

生3: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占这瓶牛奶质量的4.7%。

师:你们的观察力可真厉害,可以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相媲美了。我们要去研究一组数据,如果只是单纯地看还不行,有时还得比较比较。再比较比较刚才看到的百分数,想一想,同桌之间也可以讨论讨论,还有什么更多的发现?

……

生1:我是横着看的,发现同样都是蛋白质,但两个百分数却不一样。

生2:我是竖着看的,发现不同的项目,其含量与提供营养的百分率不一样。

生3:我看到了这瓶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在这儿不是最高的,但其提供营养的百分率确是最高的。

生4:我看到了这瓶牛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但其提供营养的百分率恰恰最低。我就想到我很喜欢喝雪碧,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现在看来它的营养成分不高,以后要少喝!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你在这张表格中发现了哪些百分数?2.你还发现了哪些隐藏的百分数?3.比较发现的百分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学生交流的反映看学生不仅仅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还能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体会它的应用。

4.利用错误资源,激活交流思维。

由于课堂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与教师预设的想法存在出入的地方。出现的错误往往被教师所忽略,看似进展顺利,其实并不是课堂上真实的状态,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不但难以触及数学问题的实质,更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教师如果对这些错误现象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不要急于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学生在交流中对这些错误进行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提高交流的效益。

例如我在教《认识三角形》时,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顺利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这时,我出示了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分别是2厘米和5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可以是5+5+2=12(厘米),还可以2+2+5=9(厘米)

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同意,我故意不语。

生2:不行的,如果腰是2厘米的话,两腰加起来就小于5厘米了,刚才不是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吗?

大部分同学点头赞成他的说法,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生3跑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边画边说:如果两腰都是2厘米,还有一条边最多只能是3厘米,是5厘米的话根本不好画。

全班同学给予其热烈的掌声。

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创设了一个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在出错之后产生质疑,在质疑之后产生思考,在思考之后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是摆脱教与学的孤立分离的状态,形成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交互联结状态;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同构共生、相得益彰;必然是摆脱死学蛮干,形成高效率的教学行为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