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巴班斯基的观点正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精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选教学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师先要读懂课文,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找到教学的突破口,精选教学内容。可将文章与同类文章相比,找到文章的特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灵活指导学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指导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不仅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方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

我给初三的一个班发放了《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问卷调查表》,经统计发现19.8%的学生完全听从教师介绍的学习方法,有高效学习方法的学生仅占3.78%。可见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必备条件。有89.6%的学生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的阐述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适当拓宽知识面是最佳的讲课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指导学法,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解惑释疑见高效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各种手段,解惑释疑,提高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教师讲解半天,学生似懂非懂的现象。这时如能利用多媒体,在学生困惑处切入,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尝试利用多媒体在学生有疑难之时切入,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感悟,去解惑释疑。

如学习《孤独之旅》一文,当我问到“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于是我引导学生朗读句段,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创设情境:宽阔无边的芦苇荡、鸭群、暴风雨……让学生欣赏相关的画面,设想自己就是杜小康,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他的孤独情感。学生身临其境,纷纷举手发言。“鸭群的感受实际上就是杜小康的感受,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宽阔无边的芦苇荡,让杜小康感到害怕、孤独,这对杜小康是一种磨炼。”“凶猛的暴风雨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生很快理解了小说环境描写,是为人物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只有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深钻教材,拓展延伸,方能提升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巧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实践证明精选教学切入口,灵活指导学法,巧用多媒体技术,深钻教材拓展延伸均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灵活运用具体措施,不断探索实践,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