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脑海中存在着很多好奇心以及各种看似奇怪的想法,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将这些奇思妙想说出来,引导他们养成积极质疑的精神,促进课堂有效性的生成。

一、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提出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的角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心中没有疑问可言。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突然会有“问”的想法。

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不规则的图形,所有的图形都是由三条、四条或者五条、六条边组成,我让学生们自己站起来总结,用简短的话来描述这一类图形的特征,很快学生回答道:“老师画的三角形,有三条边。”“老师画的五边形,有五条边。”随后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很多图形,让学生起来抢答图片中有几个是四边形,有几个是五边形,有几个是六边形。这样的问题是笔者引导学生的,随后我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学生自己出题目让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思考,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且能难住其他学生。由此可见,积极创设质疑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想问”。

二、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不由自主会有些“怕”老师,即便心中存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去问老师。结合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老师、不敢提问的心理,导致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依旧一知半解。

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学生们结合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在上课的时候我将一些积木带进了教师,学生们在拼搭的过程中,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的特点,初步建立了空间概念。基于学生对每一次拼搭很快遗忘,我引导学生每完成一次拼搭,就做一次课堂记录,这样一堂课下来,他们集中了注意力,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随后我要求学生们基于自己的拼搭,再与别人一起交流,看看能拼出多少种图形,这样学生的思考之门在无形之中被打开了,学生们不断基于手里拼搭的图形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提到:“我将两个正方形的图形摆在一起,形成了什么图形呀?”“两个梯形放在一起,可以变成什么图形?”“我们生活的教室中有哪些图形跟我们手里的比较相似的?”学生通过类似的疑问的提出,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中,敢于发问了。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曼恩曾经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寓意,大意是说习惯会逐渐渗透形成一种量变,而量变久了,会形成质变。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生质变,而质疑正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他们“好问”的好习惯。

比如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根据我带到课堂上的钟摆,要求学生拨出自己家里的一些熟悉的时间段会做哪些事;以“周末”为例,学生结合自己家庭情况,自我设计问题:一家人的早饭时间是几点?起床时间是几点?午餐时间是几点?北京时间十点的时候都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完成从生活经历到课堂数学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堂记录下几个时间点,便于他们课后积极思考,养成好问的好习惯。

四、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找规律”的知识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我列了一个图表,学生将图表随堂记录下来,如下:

但是有一些学生看着表格,被难住了,这种挫折感引导他们想办法去克服困难。随后,这些“挫折”学生勇敢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每次要找的规律都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如何按图索骥,寻找内在的规律性?”笔者随后给出的多媒体上的图片,针对所列的表格,提示学生们可以结合图片,找出规律来。同时,让他们进行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最终结合图片上零散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细化,很快就能得出其中的规律,不少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疑问,我及时进行鼓励。

总之,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积极质疑,对于他们完成知识点的理解、消化,有着积极的价值,促进了有效课堂的生成,更重要的,通过质疑精神、质疑习惯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