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今年省级教学能手评选的历练中,我深刻感受到摒弃浮华,沉下心来,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编者意图、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

一、以课标为纲,准确把握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确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分列10条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作了安排,并具体到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四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指导性极强的实施建议。

课标就像导航仪,只有潜心研读,透彻理解,不仅了解整体目标要求,而且对所教学段目标要求烂熟于胸,做到心中有纲,纲举目张,才能准确把握航向。例如,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第4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在中段学生知识能力习得的基础上,从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及表达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深谙其理,以此为纲,结合每册教材各单元编排及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落实,备课时就避免了偏离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偏离目标的“超标”或“不达标”现象。

二、以单元为导,深入领会编者意图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科书编者”是新课标增加内容。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编者、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时,教师在整体把握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了解所教每册教材编排的单元主题,选编课文及其中的内在联系,教材的训练体系和知识联系,搞清楚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承担的教学任务及编者的选编意图,整合单元,利用单元引导作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入选的课文,以单元为主题,每组课文前都安排单元导读,先介绍本组课文主题,再说明阅读本组课文的要求方法等,言简意赅,亲切自然。仔细阅读,就能了解本组课文的整体情况,初步把握重要教学目标及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再结合具体课例和“语文园地”中的训练内容,单元目标就更加具体明朗了。

三、以课文为例,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很好范例,是情感熏陶的依托。潜心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充分关注文本表达细节,特别要对集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课后思考题,应更多一份敏感,多一份思考,有效备课就多了一份保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设计形式富有情趣,而且明显地提示了课堂内外,听说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方法。我们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合理安排,巧妙运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课堂教学,上课就游刃有余了。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课后训练提示:

读书: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画面,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交流: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感兴趣,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积累:下面的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这样描写景物的散文的一般方法,即读课文,想画面,谈感受,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感受,也要体现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表达,积累语言,回归“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

四、以学生为主,适应发展需要

解读文本,吃透教材,实现教师与教材编者、文本对话,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己可以掌控的过程,而落实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过程,也是真正实现四者全面和谐对话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更加有效、灵动、完美,还需要教师充分备学生,了解本学段,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情况,掌握学生已知未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适当选择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当然,高效课堂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