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场”,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定数量、高质量的问题,营造学生探索的氛围。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有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有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积极参与。

一、设计矛盾式的“问题场”

矛盾式的“问题场”是指把教学中新旧知识点有效连接起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面对存在的差异可以展开讨论。根据知识的对比、讨论和迁移,设立矛盾式“问题场”。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在一开始上课时给学生温习旧知识点,进而引出小数加减法的几个数学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解答。教师要在学生解答后引发学生探索正确解法的欲望,让学生提出质疑:到底谁的解法才是正确的解法?学生探索之后,教师还应在小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萌发新问题,教师再进行一一解答,引导学生用转换单位的方法验证和解释。只有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解决质疑,才可以有效地把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

二、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场”

设计生活化“问题场”,主要是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场”进行教学,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以“统计”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的体重和身高,让学生通过这一做法掌握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又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星期六组织学生粉刷教室墙面的问题情境,根据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教学有联系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和筛选资料,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进行改、并、添和删,从而形成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如“粉刷教室的面积是多少?粉刷需要多少涂料?总共需要花多少钱?根据可以支配的钱和市场的行情,应该怎么购买涂料?”在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运用和理解学到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问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有效地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

三、设计形象化“问题场”

设计形象化问题,主要是根据操作活动或者直观演示,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根据比较和观察归纳出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特征。以“周长是多少”为例,可以用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提出“兔子和乌龟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要跑多长,才是操场的周长”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没有从起点跑回起点就不算是操场的周长,周长是要封闭的。教师还可以用铁丝在课堂上展现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参与周长的计算、动手测量,加强学生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设计辐射式“问题场”

辐射式“问题场”,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与中心相连的其他问题,深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数之前,去超市购物,并且将所购物品价格一一罗列出来。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商品价格中小数点标的位置不同,为什么价格就差那么多?有一些商品把后面的“0”去掉之后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去掉“0”之后价格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学生经过小数学习之后,就可以对小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场”,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的认识。创设“问题场”不仅可以把一些科学方法传达给学生,还可以把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应用能力。“问题场”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