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倡导构建大语文观的必然要求。如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文本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心理学指出: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丰富人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先在课内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以“音”带读——读“通”。

一年级课本以拼音读物为主。拼音是孩子识字的基础,抓好了拼音,特别是做好“直呼音节”的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读课文的速度。每篇课文,在老师正式范读之前,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就看上面的拼音将其“直呼”出来,“直呼”困难时再拼一拼,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各自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互相检查纠正这些字的读音,这样就为读“通”课文扫清了“障碍”。

2.以“思”引读——读“懂”。

边读边想是阅读的重要方法,文章的主题,语言的精妙,只有在深入思考和反复品读中才能理解和体会。一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往往只读不思,这就要靠我们老师去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碰撞出“火花”。

3.以“情”导读——读“透”。

针对一年级学生语感差,对文章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不深的特点,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角色”的内心。

二、以读物为“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认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转化:

1.从“听”书到“读”书。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几乎都处于“听”书阶段。随着汉语拼音和一些简单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一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些自主读书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读书,逐步让学生把“听书”的兴趣迁移到“读书”上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家长的配合下,对那些能够独立读完书本的学生给予肯定,对那些能够和家长共同探讨书中内容的学生给予表扬。渐渐地,学生在“读书”中巩固了学过的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对读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2.从看“图”到读“文”。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读书能力和习惯养成初期,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我发现把书“读”出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借助汉语拼音,学生已能读、会读,关键是要让他们“爱”读。我经常给学生布置“读故事给家长听”的作业。以前是父母读孩子听,现在是孩子读父母听,学生兴趣自然很高。阅读课上,学生更愿意将这个故事再读给大家听。渐渐地,读“文”的习惯养成了,此时再让学生去默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从“动画”到“童话”。

几乎所有一年级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每天准时地恭候在电视机前,乐此不疲。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孩子看动画片的热情,而是要想办法把他们看动画片的劲头引领到读书上来。我在班上办起了流动图书角,要求每个孩子从家里拿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供大家传阅,每隔一个月就换一批新书。优秀的童话、寓言故事最受大家欢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孩子们的眼中不再只有那些动画明星。每周一次故事会,评选一个故事大王,演童话,编故事,孩子们的精力用在了这里,看动画片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能有何种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意把自己对书的那一份挚爱传递给学生,我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对阅读的渴望,初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爱读书,会读书,并进一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