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的关键,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备好课的基础上的。备课不仅仅是方法的准备,关键是进行教学论的分析,从理论上分析教学内容的实质。那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呢?

一、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目标

1.分析知识目标是否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前,要充分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考虑准备教的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实验,对探究实验来说具有范例性和典型性。所以,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还要让学生分析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举一反三。

2.分析知识目标的个别要素以及个别要素间的关系。

分析所学内容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联系,有哪些逻辑关系。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节中,要得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首先要学习消化道、消化腺及各个器官的功能等知识点,然后才能得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师只有这样分析了,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遵循逻辑步骤,按一定程序进行,确保知识的有效过渡和衔接,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步骤。

3.分析知识目标的重点。

分析本节中哪些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分析如何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的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内容,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分析知识目标的难点。

分析什么因素可能造成学习知识的困难。例如”人体气体交换”一节中,人体呼气吸气的原理是难点。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认识到这方面问题的存在,才能有意识采取措施,排除阻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干扰,突破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

二、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分析能力目标。

分析有关内容或从这个问题中学生能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或技巧,对学生的能力方面有什么作用,从教学观点上看它应当起什么作用。如“探究生命的器具”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分析教师可以知道对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方法强化和促进能力的形成,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上课。

2.分析情感目标。

分析所学知识中有哪些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中,有意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认识到了这些,在备课中就会想办法采取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习得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

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状态

1.分析采用何种最“直观”的手段,提高学生学的效率。

分析采用何种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其“发展临近区”感觉对象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直观形式,可以是实物的、模型的,也可以是语言描述;可以是教师讲述,也可以是学生讲述。这样就采用了活的教学手段,达到了活的教学效果。

2.分析怎样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分析通过什么样的直观,帮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回答针对事实本质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作好准备,确定用什么实物使学生进行怎样的观察、实验,讲述什么样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范例。例如通过对比、观察家蚕与蝗虫的直观过程,学生就能独立得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不同。利用肺的模型这一直观教具演示呼气和吸气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得出呼气和吸气的原理。

3.分析设置怎样的作业能促进目标达成。

作业的设置是生物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通过分析设置何种形式的练习可以促进目标的应用与巩固,可以避免作业或练习流于形式、片面地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操作。同时注意精心筛选练习,进行练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师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论分析,才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有准备地组织教学,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低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