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其工具性来说,语文学科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广泛也最为密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多的教改先锋在新课改领地里阔步前进,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张扬个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下隐藏着浮华与浅薄,更不能否认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许多教师仍在新课标的门槛上退缩与徘徊。为了掌握教师圈定的知识,为了背下教师给的答案,机械单调地吞下一些自己并未领悟的“知识”,负担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巨浪般的减负浪潮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以为在以下的空间里还是有可为的。

一、重视积累,择机展现师者魅力

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与情感上对你折服,产生钦佩之情。语文教师要有演员的气质,演说家的风度,小品演员的幽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主要是以理服人,而语文则更多的是以情感人。有些语文教师知识不可谓不广博,但就是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原因就在于缺少表演的艺术。语文教育家魏书生为何一口气做8个多小时的报告,仍能牢牢吸引听众,笔者认为除了他独到的观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具有演说家的风度、机智、幽默,使报告妙趣横生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语文教师既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把握课堂大方向的能力。语文教师都在课前备了课,往往对课堂教学会设定几个教学目标,但语文课堂往往又会出现许多意外,因此,语文教师这时就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改变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性

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作为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课堂,教师只起到“导演”的作用。把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尽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整个课堂都充满学生的活动。如讲《渔夫的故事》、《变色龙》等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现场表演,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享受,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处延课堂,使教学深入学生生活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科海茫茫,博大精深,仅凭老师在45分钟的课堂传授,是永远教不完的,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他们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去吸收名著的营养,鼓励学生多看中外文学名著,摘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写读书笔记、生活随感;进行调查访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演讲;学校、班级还可成立文学社,进行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近生活、活跃思跃、丰富情感,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法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