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上半天学,一至三年级没有作业,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鼓励参加体育运动、看课外书籍……这就是德国小学生的生活。和每天披星戴月挣扎在题山书海中的中国小学生相比,德国小学生的生活简直像是在度假。然而,德国在实现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是拿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运动员。如此看来,德国看似松散的基础教育,一定有着其独特的成功之处。

家长不得择校,入学需开体检证明

在德国,法定的普通义务教育为9年。小学教育是在基础学校里进行的。因此,德国小学又叫基础学校。基础学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6~10岁),少数州为6年。凡年满6岁的儿童,无论性别、种族、国籍,都必须依法进入基础学校,接受初等义务教育。

德国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学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得比较平均,城市和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理念大纲以及师资配备并没有很大差别,因此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德国绝大部分孩子就近入学,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只有极少家庭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学校。

德国孩子入学不需要参加文化课考试,但需要医生开具体检证明。体检包括身体检查和心智发育检查。身体检查主要看孩子的视力、脊柱、运动能力,以确定他们的身体能否适应每天坐在教室里几小时的学习生活。心智发育检查,一般是检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是否能够集中、能否与老师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如心智发育检查不合格,则表明孩子尚未具备适应小学生活的心理,这类孩子将被建议去专门的“学前过渡准备班”学习一年。在这种班里,小朋友要学会上课时不乱跑乱叫、不干扰他人,还要学会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等,为成功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无论成绩好坏,生活技能伴随终身

在一二年级,学校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使孩子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其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基本比较简单,包括德语、数学、自然常识、音乐、体育、宗教和手工劳作。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作业一周一次或基本没有,在学校就能够完成。下午虽然不上课,但时间也不会浪费,学校会组织参观游览活动,比如去警察局、消防局、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

从三四年级开始,学校会逐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培养想象力、分析和创造力,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数学运算。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学校会增加英语课,放学时间也延长至下午三点左右。放学后,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班,有外语、音乐、手工等可供选择。

德国小学教育和中国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常识的教育,以及对体育、音乐的爱好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德国人认为,一个学生,无论其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生活技能将伴随其一生。因此,学校从小学一年级便开设常识课。常识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等多门科学。比如:食物是如何种出来的,要珍惜食物;四季如何交替变换,要按季节增减衣服;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哪里,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木工、缝纫等也是课堂内容。德国小学生的生活能力普遍比较强,都得益于常识教育。可以说,常识课的开设,避免了五谷不分、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另外,德国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一定的音乐爱好,可以给予孩子良好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令人受益终身。因此,学校和家长都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此外最好能够掌握至少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此,不少德国家长会给孩子报名参加足球、跆拳道、滑冰等体育项目,或者音乐项目。

德国是一个全民读书的国家,即便在智能手机泛滥的现在,在地铁上、车站里,仍然到处都是读书的人。这得益于他们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德国小学生假期没有作业,但老师会要求他们读些课外书。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每年花10欧元办理一张图书证,便可免费借阅各种图书。

那么,德国小学有没有奥数呢?答案是:有,但不强求所有孩子参加,老师只推荐热爱数学或在数学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参加,而且还要看孩子的意愿。德国孩子参不参加奥数、拿不拿奖,与升学没有任何联系。另外,虽然德国小学生没有期中、期末考试的压力,也不需要大量的背诵和繁琐的运算本领,但平时的课堂讨论、学生自己要做的专题报告等,都需要他们阅读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归纳大量的信息。

毕业之后选择多,不用都挤独木桥

在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的选择机会较多,不用非得挤独木桥上好中学、大学,因此家长也不担心孩子“小学定终身”的问题。小学毕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此前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德国中学主要分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3类。多数成绩普通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5年的完全中学,毕业后多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实科中学,6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当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等。只有小学成绩优秀、能力较佳和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学制9年的文理中学,这类学生比例只占30%左右。9年后,他们可通过毕业会考,获取直接进入大学的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别并不是天上地下,因此德国人并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总的说来,对比中国的小学生,德国小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不专注于狭小的课堂,而是全方位地了解社会。虽然德国小学的课程内容没有中国小学的那么高深,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算长,但他们更注重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对生活技能、生活常识的学习。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中,专业知识仅仅是使人成功的一小部分因素,健康的体魄、成熟健康的心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获得真正成功人生的更重要的因素。

师资力量差距小,教师职业很崇高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以“合作式文化联邦制”为特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各州在教育决策上高度自治,初等教育直属当地教育局管理,而联邦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来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

德国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每所学校都设有校务会议,由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校务会议参与学校管理,与校长合作,在关于学校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并对学校有关决议做出裁决。校长必须从教师中任命,在任期间也必须任课,但课时可减少一半。

教材方面,德国各地在教材编写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每个学校都有权自行编写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写要严格遵循教育局的教学大纲,不能简单公式化,而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生动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对此,当地教育局负责大纲制定和教材审查的部门会严格把关。

师资力量方面,德国各个学校师资力量的差异并不大。德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初步取消了师范专科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系。在德国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下,能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不到总人数的30%,这客观地保证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从一名师范大学生入学算起,德国培养一名中小学教师需要花费5-7年的时间,其中包括至少5年的理论学习和2年的实习。较长的学习时间,使得每名教师都至少能胜任两门课的教学任务。较长的实习时间,则使新教师也能很快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要通过两次国家资格考试,通过论文、专门的笔试和口试,才可以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证。

我国现在也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德国这种严进严出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方法,有力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我国来说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德国,与教师资格门槛高相匹配的,是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待遇。在这个国家,教师是很崇高的职业,受全社会青睐,教师是可以终身制的职业,每名教师都是公务员,经济待遇也很高,因而基本不会出现教师流失的状况。

教育资源的相对平均,使得德国并没有被逼无奈只好高价买学区房的家长,也没有头顶“择校生”称号的学生。学生和家长都在轻松的心态下享受小学的时光,如此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体魄强壮、具有自主精神和无限创造力的孩子。(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