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前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们都不难看出,素质、特色、创新、公平、质量,这几个关键词是当今乃至未来基础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和体现的核心概念。对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可见,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遵循。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精神传承、办学理念和行为风尚,是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导向引导、内在的力量凝聚和独特的氛围影响,对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精神,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把加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才能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精神,积淀内涵,培育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以文化建设为主导,不断增强学生教育的文化内涵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有形的”与“无形的”规章制度的结合与统一。“无形的”规章制度指的是广大师生思想观念上的、道德认识水平上的、价值观念上的共同行为准则。这种无形的行为准则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觉的规范要求,是通过舆论导向来约束、规范、引导大家行为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但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的人。为此,要关注制度背后的伦理,制度的制定要有灵魂,不是用制度控制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为了让师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尊重和快乐。因此,我们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逐步将学生的“行为禁止”改为“行为引导”,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得更好;在执行学校制度、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和约束效果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人本化”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要求老师避免功利化教育,让学生懂得遵章守纪是其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从而将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学生激励文化建设。“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学校的激励文化以培养师生积极心态,激发师生内在动因为核心。激励文化是鼓舞、熏陶和激励学生的不竭动力,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胸无大志,“被教育”、“被发展”等问题严重。为激励学生,我校改变了过去“被动”评选的方式,在学生评优、“一班一品”工程、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校园文明监督岗、《朝晖论坛》、校会及学校大型活动承办方面,采取班级或个人自主申报、年级联评推荐、学生处审批实施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同时学校通过校报、校园网络和LED大屏幕等媒介,对学生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级”、“西中之星”、“星级宿舍”、“优秀舍长、层长、楼长”进行宣传表彰,促进校风、班风、学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学生行为指导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文化的重要内涵是“管”和“引”并举,要以“引”为主,以“管”为辅。要以“文”化人,以“引”为先。例如:我校经过认真调查、反思和研究,启动了“加大学生行为指导力度,逐步将学生管理由‘管’向‘引’转移的工程”。为此,学校以有效指导学生为出发点,下大力气编印了“学生行为指导”系列手册,包括:《新生入学手册》、《学生基础文明指导手册》、《学生安全指导手册》、《学生心理调适指导手册》、《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学生行为指导文化。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老做法,教育实效性大大增强。

4.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文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打打招呼,行个礼,鞠个躬,相互问候一下,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那是一个生命体对另一个生命体的敬重。为有效烘托校园文明礼仪气氛,增强学生崇尚文明,礼貌先行,学校启动了文明礼仪志愿队在校门口迎送师生的活动。同学们热情的迎送,亲切的问好,一方面给师生们带来快乐和自豪,一方面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礼貌之风,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例如:课堂礼仪、课间礼仪、用餐礼仪、如厕礼仪、着装礼仪、同学交往礼仪等,并且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5.加强师德文化建设。习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时对教师的作用作了这样的评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教育创新改革举措最关键的执行者,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学校的进步首先是教师的进步,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工作文化是对学生文化熏陶和感染中直接度最高、效力最强的校园文化。所以,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眼中有人”,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心中。学校特别强调“全员育人”,不仅强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策略,而且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包括教辅、行政、后勤人员以及食堂、保卫、清洁工作人员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行举止,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学校通过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师德标兵、星级班主任、优秀党员、服务标兵评选等活动,倡导教师用爱和责任铸就师德之魂,用智慧点燃学生的心灵火把,用言传身教护航学生成长,用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争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

(二)努力营造校园教育氛围,用特色教育环境滋养学生心灵

1.强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恢宏大气的校园建筑,整齐干净的校园道路,笑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设施,让每一个旗杆、每一面墙壁能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株花草能育人。优美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染和熏陶,而且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愫。为此,我校在校园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学校文化综合展厅,让学生感受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神;矗立了艺术雕塑和名人雕塑;操场绘制了体育精神文化墙;办公楼和教学楼的文化墙;实施“校园装点工程”;悬挂和定期更换灯杆旗语;规范学生教室环境布置,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室人文环境。这些举措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氛围,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处处都能感受到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

2.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西方有句谚语:要让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地里种满庄稼。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应充分发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宣传载体在校园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例如:我校组建学生主持人和记者队伍,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作指导,每天都开播《多彩校园》、《关注》、《西中视点》等校园电视、广播栏目;西中网站和LED大屏幕不断更新、报道校园各方动态,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名师风采、西中之星,进行著名大学展播;《西中报》开辟了校园新闻、时事评论、心理健康专栏、班级文化展示、寄宿生活专栏等。通过学生自己录制、播报校园新闻以及自主编印的校园刊物,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很好地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舆论氛围。

3.建设轻松、活泼、快乐的校园生活氛围。如今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激励、有效学习、提升学业成绩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现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漠;责任感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学校要以传统文化、形势政策、基本国情为统领,经常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心和信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走进大自然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等活动,在学生中倡导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同时,学校还精心策划“开学典礼”、“18岁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

通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创作大赛”、“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心理漫画展”、“校园歌手大赛”、“课本情景剧比赛”等活动,积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模式,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亮点

1.力促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德育校本课程是对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我校开发了《入学教育课程》、《校史教育课程》、《青年党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心理调适课程》、《军训课程》等德育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设置了《女子课堂》、《男生课堂》,针对青春期学生出现的心理、生理、交友、与人相处、接人待物等成长方面的困惑,没有说教,不讲大话空话,充满人文关怀,受到学生广泛欢迎。我们推进由“文景讲堂”、“朝晖论坛”、“凤城讲堂”、“法制大讲堂”、“家教论坛”等五大讲堂组成的《西中文化大讲堂》,使之成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品位高雅、充满精神感召力的西中文化品牌。经常性的文化大讲堂活动,营造出了一种民主、兼容、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

2.激励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班级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出现百花齐放的美好局面。为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进一步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实施了“一班一品”工程和“优秀特色示范班级”的评选。各班自主申报学习、卫生、纪律、行为规范、寄宿生活等各方面的示范班级品牌,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形成,效果显著。

3.全面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主持班会校会、校园媒体评说校园现象、建立校园文明监督岗、成立“学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食堂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小组”等方式,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搭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

4.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中国人历来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是一种利人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是一种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例如:我校实行了青年志愿者注册制,成立了西安中学青年志愿者“雷锋团”、“雷锋营”,认真策划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学生走进儿童村、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活动后通过召开班会、撰写心得等方式深化活动主题,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四)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教育形势的变化,必须架构富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让德育工作由“零打碎敲”变为“协同作战”,使德育工作不断攀上新的台阶。例如:我校构建了德育工作的十个系列。包括校会体系、班会体系、“一月一体验”体系、德育读本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活动体系、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家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网络教育体系、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建设提升了德育的品位和实效。

以文铸魂,以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西安中学是陕西省教育厅唯一一所直属中学,首批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确立了“文化引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教育思路,把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当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来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中国教育的明天我们理应竭尽全力、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