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著名教师窦桂梅说:“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一师一品”,是我校校本研修活动的一种方式。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和困惑,可以通过学科“集体大教研”时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请求校内名师或同伴的帮助。学校教导处根据教师的疑惑,结合校本研修计划,有选择地设计研修活动,或组织“集体研讨”,或预约“名师”进行指引,或针对个案进行“专题会诊”,以促进教师在“同伴互助”中获得成长。“一师一品”这种方式使教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更多的与自我心灵进行对话,不盲目,不跟风,在自我积淀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学观点,进而高举自己的教学主张。

【案例】

缘起:一次“愤怒的思考”

一次,在我教授五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一个苹果》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课堂上,我带领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之上,开始初读课文。朗读的学生读到了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此时,班里突然传来一声小声的嘀咕:“这么多人咬一个苹果,多不卫生啊……”这句话似“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霎时响起了一阵笑声。

我很生气,心想:这么严肃的课文,怎么能这样说呢?我立即训斥了那个嘀咕的调皮鬼,然而这节本来精心准备的课剩下的时间也上得索然无味。

下课之后,我仍然在思考着:此类型课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课文背景离学生较远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感?在当今物质充足的环境下,如何使学生体会特殊年代的人物感受?究竟如何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最精的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呢?我提出自己的教学问题之后,同组内的老师也作出响应,大家纷纷思考此类型课文在教学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在我校“一师一品”的教学研讨风潮之下,基于我的疑惑与思考,教导处组织了一次关于此类课文教学的集体研讨。

研修:剖析的一幕

研讨活动,从五年级龚哲勇老师执教《一个苹果》一课中那一次“愤怒的思考”开始……

主持人胡军主任:欢迎大家在我校“一师一品”活动中参与此次研讨,希望我们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下面我们有请五年级组龚哲勇老师介绍自己在课堂中的疑惑与思考。

(龚哲勇老师简要阐述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思考以及想法。)

主持人:请大家围绕本次研讨的此类型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如何把握其教学理念进行交流。

杨萍:我认为,在此类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背景资料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技手段,通过音像播放《一个苹果》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战争——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再加上教师语言营造意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想象画面,身临其境,自然不会发生那样的议论……

赵懿:我也有同感。再比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资料,包括相关数据的出示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读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这节课上的好与坏的关键。

宁红莉:对,我们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如何去走入文本,深层次的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冷漠的一代”,他们看到悲伤的事情不哭,看到快乐的事情不笑,缺少最基本的情感体验。这也就是龚老师在课堂中那次“愤怒的思考”所产生的时代特征了。

龚哲勇:这一点让我想起近来几则关于在大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讹诈的新闻,在类似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当今社会部分人性的冷漠。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珍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次体验,才能唤醒学生人性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

张惠敏:龚老师的疑惑与思考,让我想到,教师在关注学生学情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文章中的体验,所以不仅是教学《一个苹果》这一篇课文,而是学会在今后别的类型的课文学习中,比如古诗教学,都可以通过搜集,寻找丰富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意思,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主持人胡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龚老师的思考与疑惑,可以在我校“一师一品”的教学特色引领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不是能叫做“体验语文”呢?

龚哲勇:这个提法让我豁然开朗,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发现 “体验”及其同义词“感受”、“感悟”等词语的出现频率高得出奇。可见新课标对于“体验”的重视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主客融合”的一种理想境界,应该是读文的最高境界。

杜颖妮:不过,对于“体验语文”这个提法,我们还应该再深入探讨它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

龚哲勇:我想起自己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时,引导学生做这颗沙粒的同伴,与这颗圆圆的沙粒进行对话。这也是一种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提升:我的“教学主张”

研讨会上,教师们纷纷各抒己见,其中也不乏 “唇枪舌剑”的争论。但是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通过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之前那次“愤怒的思考”却逐渐明朗,剥去“愤怒”的外壳,静下心来想到的是自己备课时关注学情不够,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更没有使学生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

此后,我在同伴们的帮助下,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体验语文”。我认识到运用“体验语文”的教学理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文本体验”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用“角色体验”建立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用“写作体验”联系学生、文本与生活。

当然,“体验语文”的提出,还有一些其他的困惑,但是,只有我们越来越多地珍视“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才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和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也将在今后同伴互助的研修中,在“一师一品”的教研浪潮中继续成长……

【点评】

这是我校颇为典型的“一师一品”研讨案例,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疑惑与思考,与同伴进行研修讨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集体研讨的合力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思维火花,在同伴的梳理、帮助、提升之下,通过“一师一品”活动推波助澜,“众人拾柴”,进而形成智慧之火,思想之火,教育之火。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校本研修活动也落到实处。

“一师一品”活动操作流程是:

借助“一师一品”校本研修活动,教师在形成之初便要学会审视,在集体研修中,引领所有教师调动自己的智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原点的追问。在不断的“会诊”中,再一次促使教师们不断钻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使所有参与研修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再上新台阶,在不断的研修中促进了教师集体化专业成长。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工作中,要扬长避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致力研究,学会反思,定期开展教学沙龙研讨,交流自己对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校一贯的传统教研方式,也是我们大雁塔小学的“校本研训”的特色。这样的研修,是立足于教育教学现实基础,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之上,虽是一条艰辛的研讨之路,但更是一条幸福的研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