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教育与高效课堂

2006年,由我主持研究的省级教科研成果——构建“五步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的课堂目标。之所以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我认为:教师、学生是学校中鲜活的生命个体,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涵养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师幸福、学生自信”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生命的完善与美好应是教育最大最持久的价值追求。

开展生命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构建生命课堂、建设生命校园、开发生命课程。

学生的主要生活是校园生活,校园生活又主要是课堂生活。因此,处于生命成长可塑性最强的学生时代,学生在校园里过着怎样的课堂生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一生的生活品质。假如我们的学生总能在课堂中学有所获,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能深深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可能培养出学生有尊严的生命状态。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总是遭遇忽视、训斥甚至羞辱,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可能形成冷漠、粗暴甚至逆反的畸形人格。

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发掘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潜能,是生命教育在学校得以落实的主要途径。因为生命课堂突出强调合作、交流与探究,是点燃唤醒的课堂,是心灵碰撞的课堂,是快乐主宰的课堂,是感受愉悦的课堂,是理智挑战的课堂,是绽放智慧的课堂,是灵动开放的课堂,追求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撞击生命,用生命开启生命,用生命灿烂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

2013年8月份以来我们推行的高效课堂建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载体、以“五步三查”为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对它的理念、做法和要求,我完全赞同。因为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生命课堂和今天的高效课堂有着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

具体表现在:

1.两者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了学生的天性。都要求教师精简讲授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学会选择、策划与设计,为学生们创造出了自学、操作、思考、表达、交流、展示、质疑、反馈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展示平台。

2.两者都让学生享受到了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和体验形式。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方式,并在时间和空间加以保障,使学生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彰显自己的生命魅力,实现了课堂上活力四射的生命状态,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3.两者都奠基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和未来。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习惯和氛围,唤醒了学生身上的人性之美、人伦之美和人道之美。潜移默化之中,他们在鼓励中建立了自信,在合作中学会了诚信,在欣赏中赢得了自尊,在原谅中学会了宽容,在分享中学会了给予,在信任中学会了自律,在困难中学会了互助……其生命之旅也会越走越宽广。

高效课堂是对生命教育的践行。打造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命对于教育的期盼。

二、高效课堂建设

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并不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依据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这一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依次侧重了制度建设、硬件建设、教师培训、导学案的编制、学生小组建设、教师能力再提升、师生发展性评价几个方面的研讨和实践。

(一)制度建设

课改初期,我们在长期的思考和总结中,结合省内外课改先进学校经验,制定了《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制度》、《高效课堂领导反思会制度》、《课改教研质检工作管理办法》、《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办法及奖惩机制》、《评选课改“先进学区部”、“先进教研组、备课组”、“课改标兵”、“课改先锋”、“课改精英”的管理办法》等9个专项制度,涵盖高效课堂建设的方方面面。

制度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引导。我们成立了教师三大中心,成立了教研部、质检部,建立了反思机制,领导周一、周三定期召开工作反思会,坚持教师日反思、教研组周反思、集体研备前必须先就学情进行反思;建立了质检标准,坚持了“二级质检”,即质检部随时质检,领导分组专项质检。领导通过听课、转课、走课、评课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二)师资培训

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从教师的观念抓起。为此,我校在暑期组织一线教师全员参与集中营培训和“高效课堂”校本研修外,继续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搭建了“南中大讲堂”这一交流平台,先后邀请市教科所贾玲副所长、王兰英教研员、高新一中贺三宁副校长和西安文理学院教育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解读、高效课堂标准解读等业务指导。河北天卉中学校长胡志民、山东杜郎口中学副校长丁来明等一批全国知名课改专家也先后来校指导、把脉课改工作,通过上高效课堂示范课、作报告、听课、评课、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帮扶,有效解决了学校课改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更好地梳理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我们积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交流、学习。先后组织六十余名骨干教师赴周至六中、广西玉林、延安宜川学习,选派三十余名骨干教师赴安徽铜陵、山东杜郎口、北京房山二中实地考察高效课堂实施情况。这些派出培训的教师参加培训后结合教学实际开讲座、上示范课,培训其他教师,在学科高效课堂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导学案编制

导学案是落实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在高效课堂实施初期,大多教师编制的导学案都不能发挥出其路线图和方向盘的作用。在教师思想逐步统一,认识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我们开始逐步规范教师集体研备,落实导学案审批责任,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

①规范研备流程。课改初期,“建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建模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明确操作步骤,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改进,我们制定《教师集体研备制度实施方案》,规定了集体研备以集中研备和自由研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一、二两天为集中研备“大教研日”,主要是完善主备人个案,形成定案,提前一周完成导学案编制;周三至周五为自由研备日,各备课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校本课题研讨、教学困惑交流。方案规定了教师集体研备的流程:研究教材,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反复修改,完善个案;实施教学,课后反思。具体操作是在单元教学前,教师要对整个单元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形成单元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备课组长合理分工,一课一位主备人,主备人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策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写出备课提纲,提出导学案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时主备人陈述初备方案,经过讨论分析,反复修改,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共案,交付印制,下发使用;课后及时整理导学案,记录反思,再次完善研备成果。每一次的集体研备都要求动态的呈现在备课组活动记录里。为了让全校26个备课组尽快熟悉流程,我们还不定期地安排优秀备课组进行集体研备展示活动,要求所有备课组长必须观摩,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四步研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一些集体备课意识不强的备课组来说,指导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保证了较高质量导学案的编制,为落实高效课堂提供了保障。

③坚持审批制度。导学案在交付印刷前,必须经过“两审一批”,即备课组长初审,交教研部二审,最后由主管副校长批阅,才能印刷下发。这一制度是对导学案编制的监管,更是对教师研备能力的一种鞭策,促使了导学案编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④调整课时安排,确保集智研备。为了确保集智研备的有效性,我们对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上午语、数、外三科实行 “大课堂”,下午其他科正常教学。教师不上课时进行集体研备,这样,集智研备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⑤榜样引领。为了确保导学案质量的不断提升,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导学案会诊活动,针对使用过的导学案进行研究,解决共性问题。每月进行优秀导学案的评选,组内推荐,学校审定,并印发至每位教师,使教师不断提升导学案编撰能力。学期末,我们印发了《优秀导学案合集》,供进一步交流学习。

(四)小组建设

如果建立一个小组需要一周时间,那么建设一个小组却是三年一直要完成的任务。当教师拿着精心研备的导学案走进课堂,他很容易就能发现学生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迫使着他去关注小组建设的问题。所以在导学案编制得到保证后,小组建设就成了我们思考和突破的侧重点。针对初期小组活动重视环节,忽视过程;合作学习难落实,无目的“泛展示”占用大量时间等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分组。我校班额大,一个班平均在70人左右,为确保小组活动质量,保证课堂有序展示,我们将学生分为6大组,12小组。这种组中组的管理模式,既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又为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带来了便利。

②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专项培训。这个培训不是一次两次,是必须紧随建设脚步的常态机制。培训要求在小组合作中,小组长能发挥作用;小组中每个成员要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积极交流,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小组交流时要形式多样、表达清楚;全班交流时组间要有互动、质疑、对抗。针对性的培训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他们的认知点从个体转化到共同体,不仅有了小组的意识,也有了小组活动的能力。

③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形成班级共同信仰。为了使班级文化建设长效进行,我们除定期组织小组建设培训、课堂小组捆绑式评价外,力争将班级文化建设外显。每班设立班级文化墙,校园设立“校园之星”展板,彰显特色。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小组建设成果展演活动,将小组合作能力、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特色展示于全体师生面前,接受监督和认可,有利于形成稳固的班级精神。

(五)教师能力再提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教师和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五步三查模式下的新课堂。学校适时组织开展了人人过关课、骨干教师标杆课、课改标兵展示课,都要求同组教师互听互评。为结合县局安排我们组织了“新课堂”展评课、“同课异构”赛教活动等一系列教学交流活动,我校所有学科在组内走课评比的基础上都选拔了骨干教师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后又以开放周的形式向周围9所非实验校展示了四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这些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是对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师极好地锻炼学习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师有了赶、比、超的意识,更有了合作共赢的意识。

(六)师生发展性评价

师生的发展性评价是难点,是瓶颈,评价不能落实,过程亦无法落实。为了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①实行“星级评价”。我们在实施学生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根据高效课堂建设理念,设立星级评定表彰。合作、展示、质疑、对抗等七星,班级每月一评(班级10佳),学区每半学期一评(学区20佳),学校每学期一评(学校30佳)。另外学校还进行了“黄金搭档”和“优秀小组”的评选。学校将评选结果张榜公布于校园,使群星闪耀,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在教师常规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设立德馨、爱岗、育人、科研等七星,表彰在师德、教育、教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传递学校正能量。

②教师的梯级评价。为了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原有的教师评价基础上,特别设立了由“课改标兵→课改先锋→课改精英”的阶梯型教师评价模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我们在“课改标兵”的评选中,采取自由申报、教研组评议、专家组课堂评估和学校综合考评的方式,凡达到标准的一律授予“课改标兵”称号,无名额限制。这样一线教师积极申报,其中包括部分中老年教师。在“课改标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申报评选“课改先锋”称号,这样就会形成教师不断进取的良好势头。

回首课改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状态变了,努力做到“以学定教”;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变了,学会了自主与合作、展示与反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学生与学生关系变了,从个体走向了合作共同体。构建高效课堂,践行生命教育,让学校的每一天,让每天的每节课都能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生命轨迹,为其人生未来奠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和趋势,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