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陕西关中腹地的渭南师范学院着力于创业创新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推动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传承渭华照金精神,初步形成了具有创业创新科学素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23年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走在学院校园内,伫立在校园中央的渭华门上闪烁着“传承渭华照金精神”“培养创业创新科学人才”的金色大字,庄严雄伟。而校歌石、校风石、校史馆等一系列体现学院历史的建筑,使生活和学习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时刻联系到这所院校的红色气质。中共党员、社团联合会副主席、校史馆讲解员、渭南师范学院2010级学生郝丹娜是老师眼中典型的好学生。她还有一个令同学羡慕的身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郝丹娜说,“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只属于伟人。通过在‘青马班’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努力完成学业并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也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大繁至简的理论表达

郝丹娜所表达的其实也是学院的教育理念。学院院长丁德科坦言,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让大学生自豪地说出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绝非易事。只有将复杂的理论命题具体化、生活化并赋予时代特色,才能被学生了解、接受并认同。

从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术研讨会,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再到建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这个大繁至简的理论表达背后,是学院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标准、培养路径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2011年以来,渭南师范学院校以红色校史为基点,以传承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和培养创业创新科学人才为主线,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以贯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学校组建由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和学工部、团委、思政课教学部、专业教师为成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团队、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通过召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讨会,党课、团课和青马培训班,特别是申请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为平台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行之有效的实施。

没有正确的理论探索,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功实践。渭南师范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和《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经过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理论探讨,他们认为,当前,一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和专业课程,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乐观向上,精神愉快,那么在大学毕业时,他就应该成长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了。

“青马班”的光荣与梦想

在渭南师范学院,像郝丹娜这样能到“青马班”学习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学校每年组织的培训班,学员是专业课成绩排在班级前三十名的团委学生会骨干,以及各专业课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

自2011年起,渭南师范学院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每年确立100个项目,其中20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通过社会调查、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塑造科学品质、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能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由单一的“学习”上升到了“研究”的层次,使他们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态度、立场应用于实践中去,生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了打牢“基础”、造就“动力”,学校在大学生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和多项“渭华学子”企业奖学金。奖项的设立,给了大学生以物质奖励,更给了大学生心灵激励,使学生感受创业快乐,滋养精神世界,坚持自觉地成长为高素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由共青团渭南师范学院委员会指导、渭南师范学院学生会主办的《渭华青年》报是该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宣传阵地,以“观察、思考、传递”为办报宗旨,传递时政信息、号召责任担当、探讨社会热点、反映校园生活;今年5月,他们按照《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五四运动95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出版“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专刊。6月还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出版“毕业季”专刊。9月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出版“迎新”专刊,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团委网站和《渭华青年》报形成优势互补的宣传机制,积极推动团的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青马班”学员喜欢将“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挂在嘴上。学院每年开展“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评选活动,并将青春榜样细化为“励志笃学型”、“公益奉献型”、“责任担当型”、“才情盎然型”、“创业创新型”。曾担任“青马班”班长、“责任担当型”青春榜样的周渊同学,带领国旗仪仗队,自组建以来每天坚持训练。除了完成学校的升旗任务,他积极联系当地中小学,推广升国旗这项经典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当这些校园之中可亲、可近、可学、可敬的‘青春榜样’,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学院团委书记袁梁说。

有形的红色元素和无形的红色精神

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说:渭华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师范学院传承红色先进文化,是把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和实践。

大胆的创新,成功的探索,不断涌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思考、新举措,一次次冲击着师生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一次次超越了师生们的原有视野和固有经验。学员在培训结束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以前总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只属于伟人,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但现在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并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思想上的升华,得益于学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扎实有效的推进,以至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能够进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学习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

渭华起义和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等历史事件在我党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渭华门、校歌石、校风石、校训和学校精神碑等一系列固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建设、积极传承和弘扬渭华照金精神。一个体系健全、遍布校园的物化思想元素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为渭南师范学员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传承渭华照金精神,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措施,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渭南师范学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具有创业创新科学素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丁德科院长给出了答案:“一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和专业课程,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在大学毕业时,他就应该具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