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状况,提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对软件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专业现状,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教学体系的完善,电子信息学院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在国家、陕西政府、企业及西部环境等多方优势条件的共同催生下,西部地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异军突起,软件人才需求量急剧猛增。国际软件行业中合理的人才分布是高职软件人才需求占8/13。结合国家人才需求和产业人才结构标准,计算机软件职业教育将有广阔的市场,为了培养切合市场实际需求的软件人才,学院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2004年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生,2006年该专业建设成院级重点专业。专业发展前几年,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操作人员,没有确定的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几乎所有的软件语言类课程(如C语言、VB、Delphi、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网页制作等课程)。2007年,学院开始梳理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为网站开发、数据库方向、软件开发方向等系列方向课程的技能型人才,但其他课程并未减少。2008年开始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工程项目嵌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更能突出实践性的“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课程体系主要以JAVA方向(包括J2EE)、.NET方向岗位为主线进行设置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2.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须加强素质教育,主动适应软件行业及陕西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服务方向、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市场调研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学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软件技术专业紧紧围绕软件行业特点,在专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校企工作站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向软件行业,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吸纳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组课程开发团队,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细化能力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西安软件园合作企业为资源平台,与企业深度融合构建“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编程为核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的过程情境,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加工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按照完成一个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技能积累阶段、能力发展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技能积累阶段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在校内实训室进行独立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编写单一功能程序,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单项职业能力;能力发展阶段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复合工作任务教学,开发小型软件,进行轮岗体验,训练综合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在第五、六学期完成,在校内顶岗实习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在校企联合生产实习基地的企业环境或校外软件企业进行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训练,开发真实项目,达到能力迁移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三阶段逐步养成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递进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为能胜任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及软件开发人员的岗位工作。

2.构建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软件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需要经过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服务等多个阶段,涉及所有软件开发岗位,为此根据软件开发周期规律,选择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依靠领域专家、按照岗位能力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按照各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3.“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⑴校企深度合作,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向,在6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上实施了以“项目为载体、能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实践。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取以任务为驱动、子项目递进为综合项目的现场情境教学和岗位实践加讨论研究的教学方式,一体化场景教学的应用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场景创新能力。

⑵全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分别对《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软件工程》、《J2EE》等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全面实施“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项目角色扮演,效果良好,有效地推进了”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加速课程建设进程和效果。

⑶加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成一批重点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精品课程及课程网站。近几年通过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工作,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建立了9门课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站,逐步建成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网络课程,各个课程组组织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新软件工程实用技术》、《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等课程实用教材。

⑷加强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结构。软件技术专业拥有35名教学改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校内教师20人,企业兼职15人,兼职教师15人都是从软件企业中聘请的具有丰富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双师”素质教师25人,非双师5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项目等途径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建立校内省级示范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保驾护航。在2012年至2013年,软件技术专业建立了校内省级示范软件工程实训基地,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校内一体化教室1个、实训室4个、大学生创新中心1个、软件工作室1个,后续将建立校内专项实习基地2个、实验室3个。依托西安软件园、青岛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已经建设了8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全面提升基础编程能力、项目开发基础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感受到了企业工作氛围,为其走入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改革实践与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实践性办学模式突出,教学资源信息化,学生受到社会好评,学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业质量好、待遇较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将来主要从三方面工作展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推进实验室软件实训平台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学习资源建设;深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升级,为实践性高技能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静,宋风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李红梅,张红延.影响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分析与解决途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