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研室是高校的基层教学和管理组织。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的建设不仅要有规范的制度,明确的责、权、利和完善的考核评价办法等外部约束管理机制,而且还要求教研室全体成员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学习意识。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研室 问题 对策

榆林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1201。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的本科院校,普遍实行的是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教研室是依照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根据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成立的,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与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在实际的运行中,教研室往往支撑着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着本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是教师从事教学研讨,获取新的教学信息,以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强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规模急剧扩大。与此同时,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开始迅速凸显。学校受财力、物力和人才引进及培养周期的限制,更多地注重办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对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往往重视不够,因此,教研室建设方面的问题便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室建设的保障措施不到位

教研室工作要得以正常开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条件,如必要的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等。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和办公场地和经费的制约,教研室往往缺乏稳定的活动场所,没有必要的办公桌椅、电脑、资料柜等基本设备。于是,教研室开展活动,只能临时找个教室,或几个教研室共用院(系)的行政办公室。这样,不仅同一个教研室的老师不能经常集中到一起交流、讨论、研究一些问题,而且经常性的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也流于形式。同时,教师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等也受到了限制。

2.教研室制度建设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制度建设普遍滞后,对教研室的管理缺乏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导致各教研室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研室负责人缺少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活动缺乏有效的吸引力,很多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教师间的人情关系在开展,而不是按照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加之教研室工作常常陷于琐细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而专业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工作量大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对教研室活动常常存抵触心理。这样,教研室活动往往连一些传统的、好的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等都难以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就更是无法兼顾,最终导致教研室工作始终处于一种维持、应付的状态。

3.教研室负责人的责、权、利不对等

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和管理组织,责任重大。但教研室主任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场地缺乏,设备短缺,经费没有,学期末给计算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就成了他们所有工作的全部报酬。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研室主任往往无法履行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的工作任务常常只能依靠教研室主任的威信和奉献精神才能够完成,从而导致许多骨干教师不愿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以及部分教研室主任工作缺乏积极性的现象。

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针对当前教研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校、院(系)二级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研究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教研室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1.整合教学资源,为教研室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前提

针对教研室缺少活动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施的问题,学校应当开动脑筋,克服困难,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尽一切可能有步骤、有计划地予以解决。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短时间内还无法满足每个教研室配备一间办公室的要求,但至少应该先保证2个或3个教研室能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或一个院(系)的各教研室共同拥有一间独立的大办公室,并配备必要的电脑、资料柜等基本的办公设施,以保证教研室活动的正常开展。

2.建立健全完善的教研室工作与管理制度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保障

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认识教研室工作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建立健全完善的教研室工作与管理制度。

首先,校、院(系)两级有关部门要广泛调研,制订切合实际的教研室工作制度,如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教研室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教研室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教学档案管理办法等。通过健全、规范的制度,明确教研室及其负责人的职责,规范教研室的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研室有效地组织教学、开展科研并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

其次,引入目标管理机制,根据教研室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特点,指导各教研室研究制订系统的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实验室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学术梯队或团队建设目标等。通过自行研究制订的目标和计划,来规范、约束、引导、管理教研室的工作,增强教研室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第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学校有关部门应根据教研室工作的特点,制订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对教研室工作的过程检查与目标考核。评比指标体系既要重目标,也要重过程;既要关注文字依据,更要反映实际效果;既要着眼教学研究,也要体现科研水平。评价结果要严格按照“教研室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对先进教研室、优秀教研室主任进行奖励,并对落后的教研室及其负责人进行处罚,同时,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馈和整改。

3.赋予教研室负责人切实的权力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根本

很多高校教研室工作落不到实处,教研室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职能,与教研室负责人有责无权而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极大关系。因此,在明确教研室负责人职责的同时,学校一方面应制度性地拨付一定比例的教研室工作专项经费,以保证教研室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另一方面,还应设置教研室负责人岗位津贴,以补偿教研室负责人的劳动付出,进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团队精神和团队学习意识是教研室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教研室的建设不仅要有必要的条件,规范的制度,明确的责、权、利和完善的考核评价办法等外部约束管理机制,而且还要培养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学习意识。为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教育教研室的每一个成员,让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不能搞个人主义,不要因为年龄、职称的不同而特殊对待;引导每位教研室成员在加强个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团队学习,形成团队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交流的精神。作为教研室负责人,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主动学习,从而带动全教研室形成团队学习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大力提倡、鼓励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业务上的互相交流和帮助,积极开展成员之间的“传、帮、带”,努力使教研室成为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同时,要通过经常性、有组织、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团队归属感,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从而,使教研室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涂远芬.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探讨[J].北方文学,2012,11.

[2]田明等.论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陈春柏,卜永光.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研室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4.

[4]季爱华.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方成智.论高等院校教研室的建设[J].现代教育论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