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着重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体现的中国山水文化特征。他的山水诗,体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山水文化方面的独特内涵,借此我们可以洞悉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文化精神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中医药高校文化素质建设创新方法研究与实践教育体系的建构》,编号:2013KRM51。

何谓文化?广义的文化(culture)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诗歌作品当然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山水诗作,就其本质来说,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于自然山水来表现思想意识和感情活动的产物。本文就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山水作品为媒介,探析我国自然山水的文化品格和独特魅力。

景情互映、平等对话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吸纳陶渊明清新自然之风,又兼得二谢(谢灵运、谢朓)之长。谢灵运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但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且重在对山水景物作繁复的描述;谢朓的山水诗则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抓住自然的色彩、形状、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本身的美,清秀之中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山水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精神。

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包括《斤竹岭》、《竹里馆》、《鹿柴》、《木兰柴》、《白石滩》、《北垞》、《临湖亭》、《栾家濑》、《辛夷坞》等。此处以《栾家濑》和《辛夷坞》为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1]

这是一首歌颂自然风光的佳作。飒飒秋雨、清流见底,跳波相溅却又惹得白鹭惊飞。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勾勒出栾家濑安宁祥和的自然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2]

这首诗通过涧户无人,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呈现出自然景物的自由生命。总之,王维的这些诗作,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绘,赋予自然风光一种与人和谐相处、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文化风格。

元气淋漓,澄怀观道

在王维亦官亦隐时期,曾有过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气”的学说对他影响很大。以《终南别业》为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3]

这首诗描绘了他隐居终南山的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尤其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那元气淋漓之感跃然而出,足见庄子关于“气”的学说以及“心斋”“坐忘”等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给人一种复归生命之本的释然感、无限感。这样,使得自然山水的文化蕴涵由第一部分所述的表现自然山水自身之美、形式之美转向由自然山水引发的对生命内在的体悟,进而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山水诗,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在“虚静”之中展示一种宇宙情怀。《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王维的诗歌创作,凭借的正是这样一种虚静恬淡的胸怀,追求一种直彻于“道”的本源式生命感悟。且看如下几组诗:

秋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4]酬张少府》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6]《终南别业》

诗人不役于世俗喜怒哀乐、利害得失,始终保持一种超然达观的胸怀,通过自然的虚静,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体验。

空灵寂然,了无挂碍

所谓空灵,空即空阔感,灵即灵动感。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心灵诞生在忘我的一瞬间,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放下世间的一切,和世事暂时绝缘,心无挂碍。这时,作者用自己的一点觉心来静观万象,万象犹如在镜中,光明莹洁,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7]。叶朗先生认为,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中的“悟”。“悟”是一种瞬间的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感性世界,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空灵”作为一种美感体验,其最大特色是静,即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以及一种平静和恬淡[8]。诵读王维晚年的诗歌,不难发现,在诗人笔下,经常会出现“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云”等形象。可见佛教的“空”对王维影响很大。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山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也好,哲学家也罢,往往赋予自然山水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蕴,一种抚慰、陶冶心灵的特殊功能,一种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一种元气淋漓、追求宇宙本体之道的哲学境界;一种空灵释然、物我两忘的佛理禅趣等。王维这个杰出的山水诗人,由于他的思想受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交融影响,因而从他身上、从他的山水诗作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自然山水无尽的文化精神及哲学蕴涵,而这些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的说不尽、道不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6]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6.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88-405.